古生物學研究逐漸為人類揭示了昆蟲翅膀進化的過程。在距今3.5億年前,昆蟲是地球陸地上的統治者。當時的氣候溫暖潮濕,正適合昆蟲這類動物的生存。當時的昆蟲體型巨大,身上沒有翅膀,只有一些小型昆蟲上會長出附翅,它們的作用不是飛行,而是用來吸收太陽熱量,保持夜間昆蟲體溫的。但幾千萬年後的石炭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開始在陸地上出現,它們都以昆蟲為食。為了躲避天敵,昆蟲不但強化了跳躍能力,而且附翅也開始發育,幫助昆蟲在跳躍的同時滑翔更遠的距離。在這樣的進化條件下,昆蟲也逐漸進化出了現在薄如蟬翼的翅膀,可以飛得更遠,更靈活。昆蟲的飛行原理,無法通過空氣動力學來解釋。因為昆蟲太小太輕了,拍打翅膀不足以讓它騰空而起。目前科學家提出的一個可能性解釋,就是氣旋。昆蟲拍打翅膀能夠讓周圍的空氣產生氣旋,進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大部分昆蟲都能夠長時間飛行,卻不會感到疲勞,這是因為昆蟲可以直接把氧氣供應給肌肉,不需要血紅蛋白的參與,因而效率極高。
除了昆蟲飛行原理外,昆蟲是如何在空中保持姿態,又是如何應對風向的瞬息萬變的,這都是人類無法理解的謎團。想要瞭解小小的昆蟲,或許還需要好幾代科學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