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千萬注意這些動物,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地球上的生物物種多種多樣,有些我們非常熟悉,有些卻非常神秘,今天我們來開開眼,看一下我們不熟悉的物種,他們長相怪異,堪稱“違規”,但卻各有生存之道。

委內瑞拉貴賓犬蛾

2009年發現於委內瑞拉,這種“外星”大蛾子在頭部、胸腹部、甚至翅膀都有獅子狗般的皮毛。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學名:Glaucus atlanticus)是海神鰓科、海神鰓屬的海洋軟體動物。體長3-8釐米。體型扁平,末端尖細,頭部圓鈍,口腔周圍有觸鬚,齒舌具有鋸齒狀齒片,體側有一對極小的嗅覺。背側銀灰色,腹側藍色。體內有氣囊。其腹足邊緣兩側布有深藍色條紋,並由體側生出3-6枚附肢。附肢在末端分叉,以輻射狀排列,構成了該種的露鰓,每根露鰓的末端均具有刺胞囊。分佈於世界多地的海域,如加勒比海、南非東海岸、莫桑比克、北大西洋、太平洋東北部、北太平洋、南非南海岸等。漂浮於海面,捕食僧帽水母、銀幣水母(Porpita porpita)、帆水母、紫螺等動物。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不會被水母的刺細胞蜇傷,還會將獵物的刺細胞儲存至自身的刺胞囊中,用於防衛。該種雌雄同體,2只交配完畢後均可產卵。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大鰭後肛魚(又稱管眼魚)

“管眼魚”(barreleye),長著透明的頭部和管狀眼睛。管眼魚的學名是“Macropinna microstoma”,這是一種適應海底漆黑環境的深海魚,在海底2000英呎的區域,太陽光很難照射進來。它們可使用非常靈敏的管狀眼睛搜尋頭部上方輪廓模糊的獵物目標。

馬來貘

亞洲貘(學名:Tapirus indicus):亦稱馬來貘,是貘類中最大的一種,體長為1.8-2.5米,肩高90-120釐米,尾長5-10釐米,體重250-540千克。又叫五不像,它的鼻似象,耳似犀,後腿像犀牛,足似虎,軀似熊,全身毛色黑白相間。長相十分奇特而有趣,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身體滾圓而肥壯,皮膚很厚,頭部比豬大得多,脖子粗壯,鼻吻部延長、突出呈圓筒形,柔軟而下垂,雌性比雄性大一點。主要以竹子為食,也吃樹枝和樹葉。貘的膽子很小,一有風吹草動,便從水中逃跑,或藏在水中,只露出鼻子呼吸。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過去30年,它們的數量在東南亞地區不斷下降。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介紹,亞洲貘數量減少主要是因為森林被闢為棕櫚油種植園以及其他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

可蒙犬

可蒙犬(Komondor),又稱克蒙多犬,來自匈牙利的普西塔地區,渾身白色,毛髮呈繩索狀垂直懸掛,垂直生長4年可長到地面。因其奔跑狀態下像一個移動的拖把,俗稱“拖把犬”。可蒙犬是匈牙利牧羊犬的一種,體重80~100磅(約36~45kg毛髮重量可達15磅),肩高25.5~27.5英吋(65.7~69.5cm或更高),是大型犬。可蒙犬對主人忠誠,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和保護意識,迅速敏捷且輕巧,也具有可愛的外形,是很受人喜愛的品種之一。可蒙犬常年生活在戶外,它的白色被毛可以將它隱藏在畜群,當野狼或者熊想攻擊畜群時,可蒙犬就會立刻挺身而出,保護畜群,厚厚的被毛還可以抵禦惡劣的天氣。可蒙犬其實是守衛犬,(同類型如 大白熊犬)而不是牧羊犬(同類型如 邊境牧羊犬)。有關資料顯示,因可蒙犬的存在,導致匈牙利地區野狼幾乎絕跡。

藍腳鰹鳥

藍腳鰹鳥(學名:Sula nebouxii):是一種大型的熱帶海鳥。平均體長80釐米,體重約1.5千克。雌性比雄性稍大些。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們長著一對藍色的大腳。嘴粗壯,長直而尖,近似圓錐形,上下嘴緣均呈鋸齒狀,喉囊發達,有貯存作用。翅狹窄,長而尖,尾羽共有14枚,呈楔形。羽防水。具有發達腳蹼。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中的及亞熱帶的太平洋島嶼、海岸和海面上。主要以魚類為食,特別是鮁魚和鮫魚,也吃烏賊和甲殼類等。該物種分佈於美洲西海岸,從墨西哥西北部和巴拿馬到秘魯北部和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當食物稀缺時,可以遠至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智利北部。

雪人蟹

雪人蟹 ,新發現的甲殼類動物,科學家給這種動物命名為“基瓦多毛怪”,由於與其他甲殼類動物截然不同,科學家為其新創了一個動物科屬——基瓦。“雪人蟹”完全沒有視覺功能,身上佈滿了黃色的細菌群落。螯上覆蓋著頭髮般細細的絨毛,全身雪白,體長15釐米。生活距南印度洋1500公里附近的深海。

葉海龍

葉海龍(學名:Phycodurus eques)是海龍科,葉海龍屬魚類。體長平均30釐米,身體由骨質板組成。吻管狀,內部無牙,細長。胸鰭位於頸部,背鰭則沿脊椎延伸至整條背部。身體有用於抵禦掠食者的硬刺。其體表生有許多海藻葉瓣狀的扁平半透明附肢。常棲息於含有較多大型藻類的溫帶沿海水域。生活在礁石、沙床和海草草甸中。一般活動深度為5-15米。葉海龍善於偽裝,依靠海藻狀附肢進行擬態。其性格孤僻,喜獨居,遊泳能力弱,方向感較強。主食為糠蝦,也吃其他小型甲殼類,浮遊生物等。攝食時會將吻下部撐大,並將獵物吸入,直接吞下獵物整體。該種壽命為7-10年。葉海龍無明顯繁殖季節。由雄性負責孵化後代。孵化期平均6-8周。幼體吻很短,且葉狀附肢較少。它們會在淺水區域依靠卵黃囊提供的營養生活2天。幼體出會在1-2年內完全發育成熟,具備繁殖能力。

鴨嘴獸

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 ;18世紀後期,喬治·肖收到鴨嘴獸標本,以為這種生物是惡作劇的產物,後於1799年命名。鴨嘴獸嘴和腳像鴨子,而身體和尾部像海狸。2500萬年前就已出現,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亞。 由於鴨嘴獸數量較少且分佈較小,故暫未發現亞種。

水滴魚

水滴魚,又名憂傷魚或軟隱棘杜父魚、波波魚,由於長著一副哭喪臉,被稱為“全世界表情最憂傷”的魚。水滴魚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沿岸,最深達1200米的海底當中,由於很難達到這種魚的棲息地,所以很少被人類所發現。 水滴魚(Blobfish)身體呈凝膠狀,可長到12英吋(約合30.5釐米)。科學家警告稱,由於深海捕撈作業,水滴魚正遭受滅絕的威脅。

傘蜥蜴

傘蜥(學名:Chlamydosaurus kingii):體長60-100釐米,0.5-1千克。擁有長長細細的尾巴,光尾巴就佔了身長的2/3,頸部四周長有舌骨所支撐的傘狀領圈皮膜,其色澤帶有令人炫目的亮彩,當求偶或受威脅時,這種頸部薄膜會張開,伸展到最大,可以對敵人起到威懾作用。比較喜歡待在樹上。只有發現昆蟲時,才會從樹上爬下來追捕蟲子。旱季期間,傘蜥會在高聳的樹洞裡蜷起身子開始夏眠,直到潮濕的天氣再度降臨。交配季期間,雄蜥蜴在爭奪地盤時,會對敵手展開皮褶。傘蜥體溫偏低時,皮褶能吸收更多陽光,也可以在體溫過高時幫忙散熱。食物則以昆蟲為主,蟋蟀、面包蟲、蟑螂、甚至小老鼠都是不錯的食物,多數個體也會吃青菜、豆類、水果、魚肉、蝦仁等。分佈在澳大利亞北部,新幾內亞南部的乾燥草原,灌木叢及樹林等地帶。

小飛象章魚

小飛象章魚(學名:Grimpoteuthis bathynectes):它們的鰭長得很像大象的耳朵,所以就以迪士尼動物《小飛象》(Dumbo)命名。體長20釐米左右。胴部袋形,較短,長寬之比約為7:5,皮膚光滑,肌肉鬆軟,長有兩隻“耳朵”和一個長“鼻子”。深海小型種,體半凝膠質。體前後收縮。外套腔開口為一窄縫,漏斗短小。內殼U形。卵大,外有卵管腺分泌物形成的堅硬外殼包裹。外形奇特。小飛象章魚通常生活在海底,平均壽命為3至5年。以在水深400-4800米最多。它們尋找獵物時徘徊在海床之上很短的距離。

低地斑紋馬島蝟

低地斑紋馬島蝟(Lowland streaked tenrec)來自馬達加斯加島拉努馬法納國家公園,這裡是很多奇怪生物的棲息地,其中包括指猴(Aye-aye)和狐猴。這種生物在非洲蝟目(Afrosoricida)及相似的鼩形目(Soricomorpha)和蝟形目(Erinaceidae)中是長相非常奇特的成員,它就像鼩鼱和刺蝟的結合體,有著長長的吻部和長滿刺的身體。

紅唇蝙蝠魚

紅唇蝙蝠魚(學名:Ogcocephalus darwini):以其“烈焰紅唇”聞名。體長可達25釐米,體平扁,尾部粗短。頭平扁,寬大,平扁形。吻短,紅色,有吻棘。眼大。當蝙蝠魚成熟的時候,它們的背鰭會變成一個棘狀突起,科學家推測其具有誘捕獵物的功能。特殊的是它有四條“腿”,有著一個大頭,用胸鰭在海底“行走”。成年時,其背鰭會長成類似頭角的刺狀,投影來引誘獵物。長相真的很特別。由於遊泳能力很差,這種奇特的魚類更多的是在海底爬行。主食是蝦、軟體動物、小魚、螃蟹和蠕蟲。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海域。

短吻海豚

伊河海豚(學名:Orcaella brevirostris)體長2.1~2.5米。頭圓鈍,由噴氣孔往前的部分成圓形膨大。喙不明顯,口頗大,周圍有唇狀隆起。吻長為吻寬的1.1倍。眼位於口角後上方。噴氣孔略偏於體中線左側。側面觀頸部較明顯。背鰭小,位於體中間偏後。鰭肢呈三角形,末端尖,長度可達體長的1/7。肛門位於體後1/3處。尾干較小。尾鰭大,寬度可達體長的2/7。上頜齒略多,但較下頜齒小,直徑約6毫米。背部暗灰藍色或近黑色,向腹面漸淡。各鰭都與背部同色。伊河海豚間斷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主要生活在近海,特別是河口的泥濘、微鹹水域,離開海岸的分佈距離可遠至60公里外的淡水內河。伊河海豚在潛水前會浮出水面2次。可深潛12分鐘去覓食硬骨魚、頭足類、甲殼類動物和魚卵,捕食期偶爾向魚群吐水。它們有時會與印太洋駝海豚為伍。

藍頰鸚嘴魚

藍頰鸚嘴魚為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的魚類。分佈於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西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北達琉球群島以及南海諸島等,屬於珊瑚礁魚類。其常見於礁盤及其邊緣。在南海區,東起台灣淺灘,西至北部灣的廣闊大陸架海域內均有藍圓分佈,尤以水深180m以內較為密集,水深180m以外魚群較分散。每年冬末春初,隨著沿岸水勢力減弱外海水勢力增強,藍圓由外海深水區(水深90~200m)向近岸淺海區作產卵洄遊,群體先後進入珠江口萬山島附近海域、粵東的碣石至台灣淺灘一帶集產卵。初夏,另一支群體自外海深水區向西北方向移動在海南島東北部沿岸水域集結產卵。

巽(xùn)他貓猴

巽他貓猴或馬來亞飛行狐猴是貓猴的一種,生存於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但其實它不是狐猴,也不會飛。在夜間較活躍,以植物的柔軟部分為食,如嫩葉、嫩枝、花朵和果實。

毛冠鹿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又叫青鹿,為一種小型鹿。毛冠鹿是草食性動物,多以種子植物以及蕨類和傘菌為食。棲息於高山或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採伐跡地和河谷灌叢,經常活動干海拔1000—4000米之間的山上。

熊貓螞蟻

熊貓螞蟻屬於一類長相頗似螞蟻的獨居性蜂類——蟻蜂,它們不是真正的螞蟻,而是一種沒有翅膀、毛茸茸的蜂類。這個幾毫米長的傢夥因為長相有幾分熊貓樣,所以被俗稱為“熊貓螞蟻”。第一次於1938年在智利被發現,在墨西哥的沙漠地區也有分佈。

玻璃蛙

玻璃蛙,學名為透明蛙(Glass Frog),是一類中南美洲青蛙的俗稱,分類上屬於瞻星蛙科(Centrolenidae),“祖籍”委內瑞拉,現在主要分佈於中南美洲。玻璃蛙名字的由來與它的身體特徵可謂密不可分,因為只要當背景顏色是淡黃綠色時,玻璃蛙的腹部皮膚就會變得像玻璃一樣透明!我們可以輕易地透過它的皮膚看到它身體內部的構造,像心臟、肝臟還有消化道之類的,清晰度也是極佳的,靠近看甚至能看清它心臟的輪廓和跳動。

洪都拉斯白蝙蝠

洪都拉斯白蝙蝠在新大陸是最小的食蔬蝙蝠,而且在從洪都拉斯東部到巴拿馬西部均有分佈。這種小動物普遍棲息於林地之間,在被它們咬過的芭蕉或香蕉樹的樹葉中央部分休息(這種植物的葉子又大又寬,由中央向兩端彎曲,從中間看,活像一頂小帳篷)。

日本蜘蛛蟹

日本蜘蛛蟹居住在日本附近的水域,擁有最長的節肢長度,最長可達到5.5米(18英呎)。儘管看起來兇猛,但據報導性情溫和,以魚和貝類為食。看完這些動物,是不是覺得好多是沒有見過的,真是應了這句話“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不過有很多動物已經快要滅絕了,原因就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無限制開發。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