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讓矽發光是微電子行業內的制勝法寶(Holy Grail),如果能夠解決該難題將徹底變革計算行業,因為晶片的速度將比以往時候快得多。據外媒報導,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就研發了一款能夠發光的矽合金。目前,該團隊正在研發一種能夠集成到晶片中的矽雷射器。
目前以半導體為基礎的技術已經遇到了研發瓶頸,限制研發進展的因素在於熱量。當電子穿過連接到晶片上許多電晶體的銅線時,會產生電阻,而電阻就會造成熱量。為了繼續推進數據傳輸,就需要研發一種不會產生熱量的新技術。
與電子相反,光子不會產生電阻。由於光子既沒有質量,也沒有電荷,在穿過材料時,散射得更少,因此不會產生熱量,進而能源消耗也會減少。此外,利用光學通信裝置取代晶片內的電氣通信裝置,可以將晶片內以及晶片之間的通信速度提高1000倍。數據中心將可從中受益最大,因為數據傳輸更快,冷卻系統的能耗就更少。不過,此類光子晶片也能夠實現新的應用,如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雷射雷達、用於醫療診斷或測量空氣和食物質量的化學傳感器等。
在晶片中利用光需要用到集成式雷射器。計算機晶片的半導體材料主要由矽製成,但是大塊的矽發光效率極低,長期以來,都被認為無法在光子學中發揮作用。因此,科學家們轉而研究更加複雜的半導體,如砷化鎵和磷化銦。此類半導體的發光性能很好,但是價格比矽貴,而且很難集成至現有的矽制微晶片中。
為了打造出可與矽兼容的雷射器,科學家們需要製造出一種能夠發光的矽。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與奧地利林茨大學(the universities of Jena, Linz)以及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將矽和鍺合成了一個能夠發光的六邊形結構。
埃因霍溫理工大學首席研究員Erik Bakkers表示:「關鍵在於半導體的帶隙。如果一個電子能夠從導帶「掉」到價帶,半導體就會發出光子:光。」
但是,如果導帶與價帶相互取代,則成為了間接帶隙,就不會發出光子,如矽的情況一樣。不過,歷經50年的研究證明,六邊形結構的矽鍺合金確實存在一個直接帶隙,因而可能能夠發光。
不過,將矽塑造成六邊形結構並不容易。然而,Bakkers及其團隊掌握了納米線生長技術,早在2015年就能夠製造出六邊形的矽。首先,他們利用另一種具有六邊形晶體結構的材料生長納米線,實現了一個純六邊形矽,然後再在該模板上培育出矽鍺外殼。
但是,直到現在,還是不能讓其發光。Bakkers團隊通過減少雜質和晶體缺陷的數量,成功提高了六邊形矽鍺外殼的質量。當利用雷射刺激納米線時,可以測量出新材料的效率。另一名負責測量發光現象的研究員表示:「我們的實驗表明,此種材料的結構是正確的,沒有缺陷,能夠有效地發光。」
Bakkers表示,現在打造雷射器只是時間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打造的合金的光學性能幾乎可與磷化銦和砷化鎵的媲美,而且還在大幅提高材料的質量。如果一切順利,我們可以在2020年打造出一種矽基雷射器,從而能夠在主導電子設備平台上緊密集成光學功能,實現晶片光學通信以及基於光譜學的經濟型化學傳感器。」
與此同時,Bakkers的團隊還在研究如何將該六邊形矽集成至方形矽微電子設備中,這是完成該項研究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