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因科技不發達,因此常有誤判的狀況。南非於1978年曾出土一批化石,當時被認為是「巨椎龍(Massospondylus)」恐龍化石,並收藏於約翰內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裡,而近日研究人員再次進行研究,發現這一顆化石被誤判30年,更得知驚人的新發現。
根據《Natural History Museum》報導,1978年出土一批恐龍化石,當時其中一塊被判定為早侏羅紀的「巨椎龍(Massospondylus)」恐龍化石,近日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及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研究員,決定對這塊化石重新研究,才發現它並非巨椎龍,而是新品種的恐龍,讓這科學家非常吃驚。
恐龍專家巴瑞特(Paul Barrett)表示,巨椎龍起源於南非,是該地常見的恐龍,但研究時總有些差異,當初認為這一隻恐龍可能較特殊,這近30年來,有不少科學家進行研究,也都認為它是長相較特殊的巨椎龍,而近日他與學生夏佩爾(Kimberley Chapelle)再將此化石與其他巨椎龍化石做比對,發現它並非巨椎龍品種。
研究團隊發現,這塊化石無論頭顱模樣,或是頭骨的形狀,都與巨椎龍不同,認定其為新品種恐龍,並命名為「Ngwevu intloko」,在科薩語有灰色頭骨的意思,進一步推斷這隻恐龍長約3公尺,以植物與小動物為食,屬雜食性恐龍,且身體相當粗壯,擁有雙足而頸部較細長、頭部小又方。
而這項新發現也讓科學家了解,2億年前三疊紀及侏羅紀時期間的過渡生態狀況,巴瑞特表示「新物種非常有意思,因為過去我們都認為,南非僅有一種恐龍,現在我們才知道,該地區實際上有6、7隻,且還有不同群體的恐龍,這也代表牠們的生態學比我們想的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