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寧可死守西域保障國家安全,也不輕易駐兵東南亞,只靠朝貢與貿易維持利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古代帝王在西域與東南亞採取截然不同的策略:西域是帝國的生死防線,一旦失守將直接威脅中原核心安全,因此漢、唐、明、清各朝都不惜投入巨大資源死守;反觀東南亞,則以朝貢與貿易維持影響力,長期駐軍成本高、自然環境惡劣,難以穩固統治。這種「生死優先、利益次之」的取捨,展現了帝王冷靜而精明的戰略判斷。
根據《搜狐網》報導,歷代王朝寧可耗費鉅資死守西域,也不願長期駐兵東南亞,其背後原因明確。漢武帝時,河西走廊作為中原屏障,若失守等同國門洞開;班超出使西域,透過外交與謀略將龜茲、樓蘭、於闐(ㄊㄧㄢˊ)拉回中原陣營,掌握綠洲,控制絲綢之路咽喉。
接著唐朝設立安西四鎮,將軍府深入塔里木盆地,阻隔突厥與吐蕃威脅;明清亦遵循同樣邏輯,明朝加固長城防禦北方蒙古騎兵,清乾隆更派數十萬大軍征討準噶爾,最終將新疆納入版圖,邊境穩固。西域對帝國而言,是安全的核心,投入再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相比之下,東南亞策略截然不同,古代帝王主要透過朝貢、通商與冊封維持影響力,派兵駐守成本高且效果有限。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以宣示國威、調停爭端、換取貢品為主,並未建立殖民地;明朝曾將交趾(今越南)設為行省,但黎利起義與疾病造成慘重損耗,最終撤軍;清朝對緬甸亦多次遠征,但熱帶氣候、瘴癘與補給困難,使軍隊傷亡慘重,最終仍回到朝貢和議模式。
北方草原威脅迫使帝國將主要精力集中於西北,而東南亞則可透過制度和貿易間接獲益,對帝王而言,西域提供戰馬、絲綢之路與戰略縱深,是生死防線;東南亞提供香料、木材與海外貨品,是利益輸送。前者關乎存亡,後者可透過朝貢和貿易取得同樣收益,無需冒險駐軍,這也是古代帝王冷靜取捨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