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2024/04/30 網推 賈恩祺

根據清人記載,包青天在畫像、雕像中皆是白臉長鬚,並不像現代人印象中的黑臉、額上有月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北宋的包青天公正清廉,面如黑炭、額上有月牙的外在形象深植人心,但其實他的外貌和大眾想像的差距很大!清人記載,包青天在畫像、雕像中皆是眉清目秀、白臉長鬚,直到明代才開始出現「黑面」的形象。
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宋代正史和筆記小說均未描述包青天的長相,但從他曾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來看,包青天的長相絕非後世描寫得那麼奇怪,因為宋代對於外交使節的要求不只有才,還要有貌,必須才貌雙全才能擔任。
清人記載,無論是包青天後裔珍藏的畫像,或包公祠裡的雕像,他的形象皆是面目清秀、白臉長鬚,廬州知府張祥雲參拜包公像時曾感慨,包青天的肖像滿天下,皆是棱角峭厲,讓人心生懼意、不敢仰視,實際參拜包青天的遺像,卻發現和外界所描繪的模樣有極大的差距,甚至「和藹溢於眉睫」;另外,從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的包拯像中,也能感受到白臉包公的慈眉善目。
包青天為何會被越描越黑?其實宋元話本、雜劇中,很少有對包青天外貌的描述,直到明代的《包龍圖公案詞話》、《百家公案》才出現如此強烈的反差,有人認為這與「閻王包老」、「鐵面」的稱呼相關;最晚在明初,閻王被賦予「黑臉」的藝術形象,民間認為黑臉具有異於常人的權威和震懾力,老百姓信仰的財神趙公明在元代的形象就是黑臉,讓人一看見就心生畏懼。
並且在明代無論是通俗或神魔小說,都喜歡以人物面貌、膚色來突出角色的不尋常,例如道教神祇鍾馗,就是面黑的捉鬼英雄,雖然長得凶神惡煞,卻因捉鬼打怪和禳災除魅成為百姓心中保護神;明代的創作者想將剛毅耿介的包青天,打造成鏟奸除惡、公正廉明的清官和能出入陰陽兩界、降妖伏魔的神人,所以把鍾馗的部分特質轉移到他身上也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