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一篇研究論文,來自華威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研究隊伍發現,貧困能夠妨礙認知能力。不過,這項研究結果並不能解讀為「貧困令人智商下降」。
利用兩項不同而又相互補充的研究,華威大學的阿南迪·曼尼(Anandi Mani)和同事驗證了貧困和認知能力之間具有因果關係。文章指出,貧困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機制可能是注意力轉移,即貧困所引起的注意力消耗導致運用在其他事物上的精神資源被削減,使貧困者處理其他事物的能力減弱。因此,貧窮的人不得不同時應付金錢和認知能力的雙重匱乏。
實驗分為室內研究和田野研究兩部分。在室內研究中,曼尼和同事對新澤西一個購物中心中的消費者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者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遭遇若干個特定的經濟事件(例如花錢修車),這些經濟事件根據支出分為「簡單」或「困難」兩個等級(例如修車要花費150或1500美元),受試者需要思考應對方法。
隨後,受試者將接受瑞文氏標準推理測試(RPM)與空間協調性測試。 前者檢驗邏輯思維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後者則檢驗認知控制力 。結果發現,在遭遇簡單事件時,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受試者在兩項實驗中的表現相若。但在遭遇困難事件時,低收入的受試者的認知能力顯著下降,而高收入者能夠保持原有的表現。
在遭遇「簡單」(淺色)和「困難」(深色)事件時,貧困者(Poor)和富裕者(Rich)在RPM測試(左)和認知控制力測試(右)中的表現出的準確率。
在田野研究中,研究者則測試了印度甘蔗種植區54個村落中464位蔗農在豐收前後的認知能力變化。蔗農在收成前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與收成之後相比,他們典當物品的幾率更高,也更可能借貸。在這種狀況下,蔗農在認知測試中的表現並不怎麼好。但當收成之後,收入到手,他們的認知能力便得到了顯著提高。
蔗農在收成前(Pre-harvest)和收成後(Post-harvest)在RPM測試和另一項認知控制力測試中的表現。左:蔗農在RPM測試中的準確率;中:蔗農在認知控制力測試中的反應時間;右:蔗農在認知控制力測試中的錯誤率。
貧困對認知的這種影響可能引起嚴重的後果。低收入者在室內研究中受到的影響,與一整晚不睡覺對認知能力的削弱大致相當 。此外,如果個體的平均智商是100(標準偏差為15),則這項研究中因貧困引起的影響大約對應13個智商點。
因此,作為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認識貧困對個體認知能力的影響。在向貧困者徵稅時,應當簡化程序,並為貧困者提供幫助;諸如農業信息宣傳等向農民開展的項目,也應該在收穫季節之後開展。
不過,貧窮與富有並不是我們自己時時能控制的,而有意識的進行腦電認知能力訓練則是我們隨時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