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有很長的時間都在睡覺,在動物王國里的其他動物也差不多,幾乎所有動物都需要睡覺。
關於睡覺,現在仍然沒有準確的理論指出,人類或其他動物為什麼需要睡覺。現在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是,睡覺有助於恢復神經元中的DNA損傷。
但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已經了解到,水母似乎也在睡覺,而它們並沒有大腦或中樞神經系統。
所以,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睡覺呢?到目前為止沒人知道。
雖然關於睡眠的研究大多時候都是基於哺乳動物和鳥類,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確實所有動物都需要這樣休息一下。
動物的睡眠方式千差萬別,從每個物種的睡眠姿勢,到它們每天所需的休息時間都有很大的差異。
可以確定的是,所有這些睡眠的差異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生存條件。
長頸鹿是地球上最高的動物,儘管體重可達1800公斤,但它卻經常被認為是睡眠最少的哺乳動物。
有研究指出,長頸鹿的每天只睡30分鐘,不過這個數據可能是指深度睡眠,1996年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成年男性24小時內的睡眠時間為4.5小時,這裡的4.5小時就是指深度睡眠。
其實檢測長頸鹿的睡眠數據很難,因為它們的睡眠模式非常奇怪,它不像我們該休息的時候就睡覺,它們是無時無刻,想睡就打個盹,每次打盹都只有幾分鐘。
有意思的是,它每次打盹都是站著的,你根本看不出來它在睡覺,這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捕食者的攻擊而做出的一種適應,因為大長腿長頸鹿躺下的話就很難站起來。
其次是大象,根據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監測了兩頭自由漫遊的非洲大象,發現它們每天只睡2小時。
和長頸鹿一樣,大象也是站著睡覺的,不過有時候它們會靠在樹上或別的什麼東西上,以減輕身體的重量。
與長頸鹿和大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雄獅每天能睡近20個小時,而母獅至少也要睡15個小時,另外大部分老虎也是如此。
動物界的一個趨勢是食肉動物(比如大型貓科動物)比食草動物(如長頸鹿和大象)休息的時間要長得多,後者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吃草。
不過,這種趨勢也有很多例外,大自然總是喜歡出人意料。比如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考拉只吃桉樹葉,每天卻要睡18到22個小時。
另外,在圈養環境下,動物們的睡眠模式會發生變化,而我們大多時候研究都是圈養的動物,所以大部分數據也不一定準確。
但要論最能睡的動物,還是那些喜歡冬眠的動物。
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都有冬眠的例子,但是這些動物的冬眠形式是不太相同的。
鳥類和哺乳動物在冬眠過程中經常會醒過來,可能還會在洞穴里四處走動,但是爬行動物的冬眠基本就是一直睡到「春暖花開」。
北美的雜食性棕熊和黑熊,它們在冬眠期間會連續休息八個月,大多時間是在睡覺,但是經常會醒過來,所以它們持續睡覺的時間估計比不過一些爬行動物。
如果你在水下看一看,你會發現魚睡覺時不會閉上眼睛,這其實是因為它們沒有眼瞼,有些魚甚至表現出研究人員所說的「睡眠游泳」,不管是睜著眼睛睡覺,還是運動中睡覺,魚類也是需要睡覺的。
而真正可能不需要睡覺的是海豚。海豚的睡眠模式被稱作半腦睡眠模式,就是它們睡覺的時候,大腦的一半進入慢波處理模式,而另一半保持活躍。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海豚的這種行為實際上並不符合睡眠的定義,因為海豚會不停地運動。因此,可以說海豚的睡覺時間為0。
你可能還聽說過牛蛙也從不睡覺。這個其實是基於1967年的一項研究,該研究使用了睡眠的特殊定義,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不睡覺。
換句話說,很多動物的睡眠時間可能是基於不同的睡眠定義,因此,關於什麼動物最能睡,什麼動物最不會睡覺,很難回答這樣的問題。
不過,研究動物睡眠模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睡覺到底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