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為了幫助人類,科學家們總是不斷的進行著各種實驗,這也漸漸出現了那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的事物。但除了我們能夠想像到的常規的科學實驗。事實上,心理學家們也在不斷進行著實驗。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帶來6個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科學實驗的結果。1、誰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在一項擁有95名心理學專家參與的實驗中,這些心理學家被分成了組,並聽取了兩名女性的錄音,其中一名女性是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另一個則是一名在模仿精神病患者的演員(右圖中的演員諾瑪·塔爾梅奇)。而最終,對於真實的精神病患者,心理學專家並沒能直接給出最終結果。然而,模仿精神病患者的演員卻被給診斷為精神病患者。這表明,精神病患者並無法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快速的給出診斷,因為精神病患者往往在外表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比如,塞爾達•菲茨傑拉德(左圖)就患有精神疾病。但是她在外表方面與那個時代精神穩定的女性沒有任何區別。2、情緒反應研究
1924年,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生卡尼·蘭迪斯進行了一次實驗,該實驗想要記錄各種表情所帶來的面部肌肉的變化。為此,他們在志願者的臉上畫滿了線條以進行測試和記錄。在此期間,志願者不得不做一些對大多數人來說很可怕的事情,比如,觀看一些恐怖的圖片,觸摸青蛙。而最後,他們甚至還被要求砍掉老鼠的腦袋,有三分之二的人,聽從了指示這麼做了,另外三分之一的人雖然沒有操作,但卻觀看了卡尼·蘭迪斯砍掉老鼠的腦袋時的畫面。有趣的是,此項實驗並沒有達到起初的目的,即瞭解肌肉的模式,因為大多數人在被要求做一些他們平時可能壓根就不願意做的事情的大多數時候,臉部基本上並沒有出現過多的表情。由此得出結論表明,大多數人在被要求做出一些平時都不願意做出的糟糕行為的時候,他們會失去平時的情感。你可以這麼理解:人們在被他人要求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失去平時諸如內疚、害怕等情感。因為這是人家讓你幹的, 你將大多數情感轉移到致使者身上。3、“北極熊”實驗
在一項實驗中,志願者被分成了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思考北極熊,而另一組則被要求不要思考北極熊。如果他們在大腦中想到了北極熊,他們就要按一下鈴。結果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第二組被要求不要思考北極熊的人們,反而更經常性的想到北極熊。這表明,當我們在壓力的情況下防止自己去想某些事情,我們反而會想得更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在失戀之後,一直告訴自己不要想念對方的點滴,結果卻帶來相反效果的原因。4、富人與窮人實驗
這是一項觀測型實驗,科學家迪安·斯皮爾斯決定觀察富人與窮人在購物行為上的差異。結果他發現,在商店裡,窮人們往往會吃更多的零食,並進行更為衝動的購買行為。這似乎會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根據科學家的說法,窮人的生活方式通常更為有限,每天需要解決的生活問題和麻煩也更多。因此,他們抵禦誘惑的意志力也相對較弱。而我們的意志力其實是需要休息的,在不斷受到誘惑的衝擊下,我們的意志力就會減弱。5、條件反射定律實驗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以其創造了條件反射學說而聞名世界。起初他通過喂狗吃肉,並在每次喂食期間搖鈴鐺來進行試驗,然後,他在後期搖鈴鐺卻不喂食時確認了狗會分泌唾液而確立了條件反射。這個實驗已經讓其名聲大噪。然而,巴甫洛夫決定在人類身上進行這項實驗,於是他決定在一些六到十五歲的流浪兒童身上進行實驗。儘管這些實驗對於無家可歸者來說非常痛苦和令人不快,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樂意且同意了這些實驗。因為實驗之後,他們可以獲得蔓越莓和巧克力。通過這些實驗,巴甫洛夫人成功地證明了就條件反射而言,人類大腦與其他動物之間沒有根本區別。不過這項實驗一直飽受爭議,畢竟是在人類兒童身上所進行的。6、旁觀者實驗
這個實驗確定和肯定了旁觀者效應這個心理學理論。在實驗的過程當中,一名演員在室內假裝癲癇症發作,以觀察周圍人的情況。結果發現,室內的人越多,他獲取幫助的可能性就越低。相反的是,在同一地點,當室內人數很少的時候,其獲得幫助的可能性很高。這正是旁觀者效應在起作用,當週圍人很多的時候,每個人的心裡都會認為,其他的人會給予幫助,伸出援手。而結果是,沒有一人真正的幫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