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代一奇葩考生,背了一袋子饅頭去考試,皇帝見狀:果真狀元之才

引言
自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始建進士科”之後,科舉便一躍而成寒門學子階層躍升的唯一渠道。然而事實上,歷史上書生墨客雖不計其數,但以清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科舉罷停為止。在這1298年內,也不過只有五百餘名文狀元。即便“李杜詩篇萬口傳”,但唐朝眾多才情洋溢的詩人中,能考上狀元的也只有張九齡、賀知章等寥寥數人。由此可見,狀元之難得,一如大浪淘沙。

▲狀元高中報喜畫像

01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太平廣記》中記載,貞觀初年,唐太宗見進士於榜下陸續走出,不由大喜:“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女皇武則天臨朝後,亦有盡攬天下英才之想,於是開創殿試。此後,歷屆狀元的考核審定都是由天子親自完成。這若是沒有出眾的才學與氣質,斷然無法引起九五至尊的注意。不過歷史總有意外,在嚴肅的殿試過程中,也出現過一名奇葩學子。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當時有個考生名叫李蟠。他在參加殿試時,雖然也表現得才華橫溢。但讓他真正榮登新科狀元的契機,還是他背上那一麻袋的粗面饅頭。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李蟠雕像

清朝殿試,比會試時間短很多,只考一整天。為了節省宮中額外開支,同時也擔心考生因飢餓而不能正常發揮,朝廷便特許考生自帶食盒入殿應試。李蟠因為家境貧寒,只能隨身背著一隻大麻袋進宮應試。而麻袋便是供他一日殿試所需的三十六個粗面大饅頭。
02

可以說,整個科舉史上能人輩出,但無人做出過李蟠這番粗豪之舉。而事實上,這雖然有些難堪,但考場規卻對此並無明文禁令。李蟠因此如願以償,扛著一袋粗面饅頭進了考場。試題既出,李蟠提筆就答,然而他行文雖然工整,但是其速度著實讓人不敢恭維。只見全場考生都已收筆交卷,李蟠竟然還留有大半空白,而他卻仍舊一派氣定神閒的模樣。

▲清朝殿試舉行地——保和殿

直到康熙皇帝也來巡視舉子應試情況時,眾人皆已停筆,李蟠卻仍在揮筆著墨。康熙皇帝見此不由狐疑,於是便親自閱讀了李蟠試卷,倒要看看他寫得如何。只見李蟠筆墨未乾的文章中,對天下軍政吏治、河防抗旱、鎮關撫邊的見解一一陳列,條理清晰,實用性極強。
03

康熙皇帝待看完李蟠成文後,不由得龍顏大悅:倒還真是個狀元之才。當即將其排名予以擢升,御筆硃批為新科狀元。而康熙後來得知李蟠是扛著一麻袋饅頭入宮應試,感慨其實為苦學之士,對其越發看重。李蟠此事被傳為趣談,一時間“餑餑狀元”之名人人皆知。當時李蟠同科的探花郎也得知此事,還曾寫詩調侃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饅頭照片

李蟠高中狀元之後即入朝為官,但其為人剛正不阿,又不喜歡攀附權貴,所以他的仕途多有波折。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李蟠更是被人誣陷其在主考鄉試時營私舞弊,一時間流言四起,李蟠最終落得流放瀋陽的下場,三年後才又蒙賜故里。後來康熙帝南巡時,又突然想起這名傳奇考生,欲再起李蟠,然而李蟠無意再仕,此後終生都沒再做官。
他回到家鄉後,便一心著書,不問世事,其間著有《偶然集》和《根庵文集》。雍正六年(公元1728)李蟠逝世,享年七十有四。而害李蟠身敗名裂的科考案,終於在其死八十多年後,讓曾任江蘇巡撫的蔣攸翻案正名,得以昭雪。

▲狀元碑園

結語
參考資料:
《神童詩》
《太平廣記》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