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人駕車要考“駕照”嗎,古代又有哪些應遵守的交通規則

考駕照是現代人的噩夢之一,當拿到駕駛證的那一刻,甚至有超過了考上大學的喜悅。古人駕駛的“車”是牲力驅動的車,但是駕駛在任何時代都是一項事關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大事,古代的司機是怎麼上崗的呢?他們在交通中又需要遵守哪些規則呢?

上圖_ 商代戰車的結構圖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上圖_ 商代戰車的平鋪結構圖
一、車的起源車的起源很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軒轅氏,齊思和在《古史辨》中彙總黃帝時代的發明時,因軒、轅兩字都與車有關,就將發明車子的貢獻歸於軒轅氏。不過傳說時代缺乏考古學證據,說服力有限。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發掘收穫完整的馬車實物遺蹟最早見於殷墟文化,同時甲骨文中有大量與車有關的文字,說明商周時期馬車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相當普遍。商周時期的馬車已經相當成熟,從側面證明在此之前一定出現過車的雛形,歷朝歷代在探討最早的造車人時有多種說法,戰國的文獻《世本·作篇》中提出“奚仲作車”,並有同時代多種典籍為旁證,普遍認同奚仲應為夏禹時人。此外還有夏禹、皇帝、伏羲造車的說法,更像是人們將功績集中於時代領袖的身上,有“聖人造物”觀的成分在。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上圖_ 古代大量與車有關的文字
在西周時期,車還是相當稀罕,馬車往往作為奢侈品隨葬於王公貴族的高等級墓葬中,彰顯著身份與地位。此時車輛製作困難,馬車多用於行軍打仗,作為戰爭的“必殺技”。駕車主要指的是駕駛戰車進行進攻、防禦,合作完成排兵佈陣,因此駕車一定要經過一定的學習和考核,不過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形成固定的駕照考核制度。西周的戰車由車轅、車廂、車輪組成,車前還有供士兵站立、瞭望敵情的車軾,即《曹劌論戰》中“登軾而望之”。

上圖_ 西周戰車復原圖
二、馬車與“御人”到了封建社會初期,車不再僅僅用於戰爭,而是演變為重要的社會生活工具。《周禮》中有六藝的說法,“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駕車是古代男子的必備技能之一,駕車的人被稱為“御人”。春秋時代有專門“五御(馭)”作為考核駕車技術的標準,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上圖_ 古代馬車的鳴、鸞
“鳴、鸞”是裝飾在車廂和車轅上的鈴鐺,在駕駛時只有保證穩定、勻速,鈴鐺發出“樂音”才能證明技藝高超,如果鈴音節奏混亂、嘈雜,則說明御人不合格。“水曲”是彎折的水流,沿著河道的彎曲程度駕駛要兼顧靈活與穩定,相當於S彎道的考核。“過君表”要求安全通過放置障礙物的門道,車頭與障礙物僅隔五寸,考驗御人的估算、預判能力與準確駕駛。“交衢”相當於交叉路口,“舞”字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這一項考核的難度,類似於練車時跑圈,駕駛車輛長距離行駛並控制拐彎。“逐禽左”是在趕車的同時追趕禽獸,考察駕車射殺的能力,從而訓練“御人”作為戰士的後備力量,供緊缺戰車駕駛員時調配。

上圖_ 孔子出行所乘坐的牛車
春秋時期的駕照考核還是十分有難度的,每一項都能對應到今天的駕照考試,而且還有更複雜的項目,對御人的技術與膽量都有一定的要求。《列子》中造父達到了“人車合一”的境界,“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心閒體正,六轡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迴旋進退,莫不中節”,本來驅駕六匹馬就很不容易,造父還能使二十四隻馬蹄錯落有節。秦漢以後,在戰場上馬車被更為靈活的騎兵所取代,而馬匹昂貴,駕馭馬車逐漸作為貴族們的體育運動,他們講究良駒的顏色和品種,並建造華麗的車廂,進行緊張刺激的比賽。兩漢魏晉期間,文人墨客則流行駕車出遊,車廂中裝備美食、美酒,像是房車自駕遊的先祖。

上圖_ 東漢君車出行圖
馬車退出歷史舞台後,牛車、驢車成本低且運行平穩,在民間使用更為廣泛,隋唐之後已經難見馬車。秦朝《除吏律》中明令規定,如果御人四次駕考沒有合格,就會被失去考試資格,並且還要罰做四年徭役。唐代出現了真正意義的“駕照”,《唐律》要求駕駛員持證上崗,驢車載人、載貨量較少駕駛要求略低一些,牛車則相當於重型車了。

上圖_ 秦朝的戰車
三、古代的交通規則得到駕照的御人,在上路行駛時也要遵守嚴格的“交通法規”,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有交通規則概念的國家之一,歷朝歷代的法律中都有詳細的交通規則。我國在戰國時期就實行人車分流、行人分行。據《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三門是王城外的三個門,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車輛從中間的門行駛。這是我國交通史上有關道路分流最早記載,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安全意識。還有專人充當交警,在城內街道上遊走呼叫,維持行人交通秩序。唐朝劉所著《隋唐嘉話》中,提到了“城門入由左,出由右”,這一規定由初唐中書令馬周倡導,表明已經上升到了規範行走來去有別的高度。不過來去分流主要是施行於進出城的身份盤查,為了方便守城將士提高檢查效率、減少紕漏,在城內的道路上並未推廣。

上圖_ 李泌出山圖中的牛車
控制駕駛速度是交通安全法規的重要條款,因此古代交通法規對超速行為也非常重視。唐朝經濟繁榮,人口眾多,街道上已有川流不息之感,《唐律》規定,任何人不能無故在街道中快速駕車,違反者將要接受荊條鞭打的處罰;造成人員傷亡還要交罰款。不過這一律令也包含著人文關懷,如果事出有因,如有公文傳遞、朝政急事、求醫等正當理由則可得到原諒。唐太宗還頒布了專門管理交通事務的文書《儀制令》,其中規定了禮讓順序“凡行路街巷,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宋太宗年間,大理寺正上書要求將這一禮讓規定在兩京諸州要道處刻榜,作為“四避訣”公佈給眾人。

上圖_ 唐代的馬車擺件
四、結語古代的駕駛考核並不容易,因為駕車的核心是駕馭牲畜、驅動車廂,牲畜具有多變性,比機器更難操控。駕駛畜力車上路也要遵守交通法規,保證自身安全的同時也要對其他車輛和行人負責,現代的一些交通法規都能在古代找到其淵源,說明古今人們都相當重視安全駕駛的問題。無論在哪個時代,駕駛員都要謹記: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文:陳納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