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江河,它不但滋潤了沿岸1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許多生物的樂園。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
白鱘是長江內的獨有物種,它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在古代,長江白鱘被稱為“鮪”,最長能夠長到7-8米,重量可達到1噸。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魚類,長江白鱘以長江內的魚蝦為食,但隨著長江生態環境的惡化,白鱘的生存空間被極大壓縮,最終迎來了滅絕的結局。
在白鱘滅絕之前,估計我們許多人都不曾聽說過它,現在我們也只能通過照片和標本來想像它在水中的樣子。和白鱘相比,我們更熟悉的是白鱀豚。在我們小學的地理書上,就介紹過長江裡的兩個活化石,一個是揚子鱷,另一個就是白鰭豚。白鱀豚是長江流域一種獨有的豚類動物,20世紀下半葉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白鰭豚的種群數量大大減少。到2006年的時候,研究人員就對外宣佈了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的結論。所謂功能性滅絕,是指一個物種的種群數量已經下降到無法繁衍的狀態。如果在50年內沒有發現白鰭豚的個體,才宣告了它的徹底消失。
迄今為止,白鰭豚依然沒有被宣告徹底滅絕,我們所有人都還懷著一線希望,也有不少人在長江上到處尋找白鰭豚的身影。和白鰭豚有相同遭遇的,還有著名的長江鰣魚。
張愛玲曾把“鰣魚多刺”當成人生一大憾事。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推崇。但現如今,長江鰣魚基本已經絕跡,也是一個功能性滅絕的物種。如果說白鰭豚,白鱘是人類的無心之過,那鰣魚就是在滿足人類的慾望中,逐漸消失的。我們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次上演。隨著長江10年休漁期的啟動,或許我們在十年後還能發現它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