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南斯拉夫或者巴爾幹半島,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火藥桶”“體育健將”或“衝突”等詞,這個小小的半島,民族、宗教遍佈,各種文化的交匯,帶來了無數衝突的同時,也孕育了不少經典的文明,包括本文的莫斯塔爾橋。
前南斯拉夫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
莫斯塔爾橋(Stari Most)是波黑最知名的地標之一,它也被認為是巴爾幹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伊斯蘭建築之一。它是奧斯曼帝國建築裡當之無愧的瑰寶,甚至是巴爾幹地區多元文化主義的象徵。
伊斯蘭文化璀璨之星
根據現場發現的銘文,莫斯塔爾橋的原始建築始建於1556年至1567年之間,花費了9年時間才打造完成。考慮到施工難度和當時的建築能力,這在當時算得上一個奇蹟,可以說,這是當時人類能夠修建的最寬大的拱形建築。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古橋的建成堪稱奇蹟。
因其美觀和宏偉,在過去的四個半世紀中,它啟發了故事、詩歌和無數旅行文學。
古橋在大量的作品中存在,其歷史意義可見一斑。
它純粹簡潔的外形設計也啟發了後世無數的奧斯曼建築師和設計師,同時,它橫跨內雷特瓦河,把兩個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國連接起來,具有國家統一的象徵意義,在波黑歷史中非常重要。
承載著前南各國記憶的大橋
莫斯塔爾橋是典型的拱橋,長30米,寬4米,高24米。極限運動愛好者們會從橋上跳下冰冷的內雷特瓦河,除了強身健體、挑戰自我外,甚至還衍生了宗教意義。
下圖:大橋建成前,只有索橋供通行,非常不便與危險。上圖:大橋建成後,牢固而寬敞,極便民生。
這座橋於1557年由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委託建造,由建築師Mimar Sinan的學生兼徒弟Mimar Hayruddin設計。封建時代,帝國君王的命令是不容商量的。Hayruddin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在死亡的威脅下完成了這個任務,據說,完工前腳手架最終從建築結構中移出的那天,建築師為自己準備了葬禮,所幸該橋巋然屹立,成為一世經典。
在諸多文藝作品中,古橋與風景融為一體,即是景又是改善人民生活的趁手工具。
Stari Most(字面意思是“舊橋”),也稱為莫斯塔爾橋,它將莫斯塔爾市的兩個部分連接起來。老橋屹立了427年,直到1993年11月9日在克羅地亞-波斯尼亞戰爭期間被克羅地亞準軍事部隊(波黑克族,信奉羅馬天主教)摧毀。戰後這座古老的橋樑開始進行重建,重建的橋樑於2004年7月23日開放。
這座古橋,不知承載了多少人文的厚愛和思念。
這座經典古橋有兩座堅固的塔樓為它提供保護,它沒有橋墩,而是以在兩側的懸崖修建起的石灰石橋台為基座建起一道拱橋。在此之前,人們只能藉助一座可靠性存疑的老式木製懸索橋通行,奧斯曼地理學家凱蒂普·塞萊比(KatipÇelebi)描述舊橋時寫道:河上的那座舊橋是用木頭製成的,並用鏈子吊著,它搖擺得如此之多,以致人們越過它時懷著致命的恐懼。
堅實的石製拱橋比起纜橋方便了太多。
當莫斯塔爾橋建成時,17世紀奧斯曼帝國探險家埃夫利亞·切萊比(EvliyaÇelebi)則稱頌道:“這座橋就像一座彩虹拱門,高聳入雲,從一個懸崖延伸到另一個懸崖。我穿越過16個國家,但從未見過如此高的橋,它被高高聳立的岩石扔向天空。”
建築師Hayruddin通過這座橋而舉世聞名,後來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席建築師,後來伊斯坦布爾的Bayezid II清真寺和蘇丹Bayezid的külliye建築群也由他建設。他也被後人認定是古奧斯曼建築風格的創始人之一。
戰前的大橋,本身就是和平寧靜的象徵。
但是這座在經濟、文化上都有著非凡意義的建築經典卻在後來的波黑戰爭中遭到了蓄意破壞,令人扼腕。
被炸燬前的大橋,早已傷痕纍纍。
1992年4月,波黑戰爭爆發。眾所周知,在巴爾幹半島上民族林立,僅相對較大的民族就有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7-8個民族,加上東正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等,讓各個地區的差異和隔閡更加明顯。在鐵托時代,因為政治手法以及經濟相對穩定,大家尚可以暫時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但因為諸多原因,隨著南斯拉夫解體,中心政權的影響力不再,巴爾幹火藥桶被正式點燃。波黑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戰爭過程無非重複著之前的殘酷無情,給各參戰方的經濟、人文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將近500年歷史的莫斯塔爾橋在戰爭中被蓄意摧毀,無數文化記憶隨著石塊墜入河中,讓世人痛心不已。
戰前記憶,後來,炮火摧毀了這一切
在莫斯塔爾橋遭到毀滅之後,克族軍方代表發言人說他們有意將其毀壞,原因是這座橋具有戰略重要性。從軍事角度考慮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學者爭辯說,這座橋幾乎沒有戰略價值,其行為只是蓄意破壞文化財產的一個例子。因為這座橋是連接兩區的重要通道,它和莫斯塔清真寺、猶太教堂和基督教堂都非常近,在這個文化象徵集中的區域裡,舊橋作為連接各社區的媒介,意義重大。學者安德拉斯·裡德爾瑪耶(Andras Riedlmayer)稱銷毀大橋是一種“殺死記憶”的行為,克軍蓄意破壞了共享文化遺產以及人們在此之前和平共處的證據。
戰後,只有一座臨時的纜橋供通行,何等的辛酸與諷刺。
1995年11月,在美國的主持下,南斯拉夫聯盟、克羅地亞和波黑三方領導人簽署了代頓波黑和平協議,波黑戰爭終於結束。最終,應如何評估軍事目標,以及如何懲處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對當地人民的身心造成的傷害?也成了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ICTY)在最後判決時最為頭痛的問題。如何消弭戰爭創傷便成了各國需要長期思考和踐行的事情。戰爭沒有贏家,只有輸家和更大的輸家。在戰爭結束後將近11年的時間裡,這裡只有一座臨時搭建的纜橋供通行。對於深受戰爭迫害的當地民眾而言,幾百年歷史的莫斯塔爾橋變成簡陋的攬橋,使用上的不便自然是個問題,而精神上痛憾的折磨則是更深層、再持久的問題。
戰爭的殘酷,只需要一張圖便可展現,根本不需要文字贅述。
所幸,人們為了恢復之前生活和關係,對這座具有極大象徵意義的大橋進行了重建,而且是極盡所能地去恢復原貌。
古橋的重建,已成為撫平戰爭傷痛的一個重要手段。
戰爭結束後,世界銀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科文組織)、阿加汗文化信託基金和世界古蹟基金會組成了一個聯盟,負責監督莫斯塔爾之星和莫斯塔爾歷史悠久的市中心的重建。意大利,荷蘭,土耳其,克羅地亞,歐洲委員會開發銀行以及波斯尼亞政府提供了額外的資金。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一個國際專家委員會,負責莫斯塔爾橋的設計和重建工作。設計師決定使用相同的技術和材料,為此還聘請土耳其Er-Bu公司使用當地材料和奧斯曼建築技術。其中的重要建築材料特尼利亞粉(Tenelia)是一種種細粉狀石灰石,它們來自當地的採石場,同時匈牙利軍隊的潛水員還盡力從河底的原始橋樑中回收了石頭並加以重新運用。重建工程於2001年6月7日開始,於2004年7月23日落成,費用估計為1550萬美元。
修復中的大橋,人類追求和平決心的體現。
隨著橋樑的恢復,之前的文化紐帶又被重新連接,除了大量遊客觀摩,每年七月底舉辦的跳水比賽甚至固化成為一節日。城鎮的年輕人從橋上跳入內雷特瓦河,縱然河水非常冷,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但這項冒險的壯舉,也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
年輕人在跳水節上的表演,每年吸引著大師遊客。
現今,這座簡單但影響深遠的歷史建築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內雷特瓦河和莫斯塔爾的舊城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通常會以一種特定儀式過橋,也許在他們看來,這能讓他們更貼近莫斯塔爾市的精神,與古橋共同見證這數百年來的歷史。
夜色下,這份美,沁人心脾而又讓人無法言語。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利益爭鬥,和平來之不易,希望這座古橋的經歷能提醒大家珍惜眼前的這一切。
遠瞰大橋以及週邊的風景,這種優美、和平、寧靜的景象跟戰爭孰好孰壞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