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代取暖:古人沒有地暖也沒有羽絨服,他們如何度過漫漫寒冬的?

導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所有生物在大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則。自人類文明出現之後,我們的祖先便在努力適應各種惡劣的生存環境。正是因為他們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人類社會才有了不斷進步的基礎與動力。就拿禦寒取暖來說。在古代,既沒有羽絨服,也沒有地暖,更沒有空調,可即便如此,多數古人依舊能在冬天活的有滋有味。說到這,或許有人會問,古人是靠什麼取暖的呢?

現代人禦寒穿的羽絨服

實際上,古人取暖禦寒的思路與現代人差不多。一個是靠著厚厚的衣裳,這樣便於出行與外出活動;另一個是改造屋內的環境。有條件的人佈置的暖房,其保暖程度足以與現在的地暖空調相媲美。當然,不排除還有一些輔助手段,比如在冬天喝一杯暖酒什麼的,都是效果甚佳的取暖辦法。古人的保暖衣——裘與袍現代女性曾瘋狂追求一種時尚單品,叫做皮草,並把它當做身份和財富的象徵。殊不知,皮草對於古人來說,只是一種較為肥大且笨重的禦寒之物。當然,秉承著一顆熱愛動物的心,最近兩年的皮草熱反而下降了。言歸正傳,這裡說的皮草,就是古人經常穿的皮衣,它的學名叫做"裘",也是古人最常穿的冬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裘與皮草一樣,大多都是貴族所穿的冬服。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古代人穿的裘

可有意思的是,不少人卻覺得裘很醜陋、很質樸,不符合他們的身份。《週禮》中有說:"掌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東漢經學大家鄭玄說:"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質。"鄭玄的主要意思就是:君王在祭祀天地時,之所以會穿上黑羊羔皮做成的大衣,就是因為它醜,而且質樸,能體現君王對於天地的誠意。可見在貴族看來,只穿裘是顯得很樸實無華的。怎麼避免這樣的樸實呢?貴族也不嫌麻煩。裘之所以不好看,是因為獸毛外露,而且都是一個顏色,所以古人在一些重要場合,比如參加禮儀活動、接待朋友或外出遊行之時,都會在裘的外面,加上一個華美服飾。如此一來,既能起到美觀作用,還能雙重禦寒的功效。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古人披裘劇照

裘的種類有哪些呢?據相關史料記載,如狐狸、老虎、熊、羊、鹿、貂、狼、兔子、豹子等,都是裘皮的主要來源。而根據獵物的稀有程度與捕獵成本,虎裘、狐裘與豹裘,是頗為珍貴的。想想也能知道,捕捉一頭老虎或狐狸的成本,就比一般物品的價值高不少了。前者是兇猛,後者則是狡猾。《左傳》中便記載了這麼個例子:在衛國,倒黴的衛獻公遭篡逆,不得已逃亡齊國。其中一個大夫,叫做轂,也跟著他逃命。但跑路到一半,身為右宰的轂便後悔了,心說本大人位高權重有吃有喝的,幹嘛要受這這個罪。於是這個叫做轂的大夫,便施施然返回了衛國。將衛獻公趕走的不少反對派,要打死他,但後者卻說道:"餘部說初矣,餘狐裘而羔袖。"前半句是甩鍋,表明自己本意不是跟隨衛獻公,而後半句便頗有講究了。

古人穿裘劇照

要說古人說話,還真是委婉。後半句字面意思就是,自己一身狐裘,只有袖子是珍貴的。其話外音則是:我一生行事多是大善,唯有這次豬油蒙了心,犯了這個小錯。轂用狐裘自比,而眾人立即秒懂,最後果然放過了他。這就說明,在當時人的眼中,狐裘是一種頗為珍貴的物品,它也經常被延伸為純潔高貴的意思。

身披狐裘的古代女子圖

言歸正傳。前面說裘多用於富貴人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富貴之家會用高級皮裘,如狐裘、羔裘;而一般的百姓,則多是以鹿裘、兔裘等作為保暖衣。當然,這些裘衣的保暖質量,是有著明顯差異的。話雖如此,還有一種保暖衣物,比粗劣裘衣還要差勁,但也能起到一定的禦寒效果,這就是袍。這種類型,與現代社會中的羽絨服原理相似,都是在衣物中添加絲織品、棉絮或亂麻。

古代裘衣和麻衣

雖然都有填充物,但兩者的質量不可同日而語。從總體上看,袍即便夾雜了一些破棉絮,也是十分單薄的,所以它是較為低級的棉衣。其主要用途之一,是在軍隊中的。畢竟軍士們常年要駐守邊疆,每逢天寒地凍之時,他們總要靠袍勉強度日。在《詩經·無衣》中就有記載:"其曰同袍,與子無衣。"這首詩的題材較為稀少,是歌頌軍士之間深刻的戰友之情的。而在後世,"同袍"也因此被指代為戰友,或是一起經歷艱苦工作的同事。

袍的禦寒效果並不是很好,但它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戰士或一些平民抵禦寒冷,因此它在民間頗為流行。當時,袍子穿髒了是需要清洗的。於是便衍生出了一個職業,他們專門拆洗棉服,並對其中的絲棉絮進行清洗。如何營造一個暖和的環境?雖然有了棉衣,但古人也需要一個相對溫暖的環境。畢竟穿上厚重的棉衣,做起事情很不方便。所以古人取暖的另一主要思路,便是營造一個很暖和的環境。

古代棉衣

(1) 隔絕"冷氣"傳播的椒房與溫室在很早的時候,古人便利用椒房來取暖。花椒,不僅是一種名貴香料,也是用來取暖的主要原料之一。據《三輔黃圖》記載:"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漢代皇后居住的地方,便叫做椒房。據《西京雜記》中的描述,椒房的構造頗為複雜,而且奢靡。

西漢椒房殿復原圖

古代貴族居住的房子,都比較大。而古人取暖的一個原理便是:用大房子套上一個小房子。然後用花椒與泥攪合在一起,再塗抹到牆壁上。之所以會這樣做,一方面可能是古人的心理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科學依據,古人經過不斷的實踐發現,沒有穿堂風時,屋內的熱量好像就不會散失了。其實,這種說法很有道理。比如我們現在穿的羽絨服,難道真的只是靠羽絨來保暖嗎?顯然不是,幾乎所有羽絨服中都會注入空氣。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不流動的空氣,就是熱的不良導體。就像是保溫盒,其中抽成了真空,也是為了給它周圍籠罩一層熱的不良導體。而古人大房子中套小房子,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仿製古代椒房的現代飯店

當然,並非是所有人都能住得起大房子,並在裡面裝上一個小房子的。在不少文人士大夫的家中,它們往往會將臥室當成一個小房子,然後在床的四周都用上一層厚厚的紙板給包圍住。至於悶不悶的問題,這總比忍受寒冷要好一些。所以說,用花椒來塗抹到牆壁上保暖,只發生在少數貴族之家。《世說新語》中提到當時的首富石崇,便曾以製造椒房。而在唐代,椒房更是成為富豪之家的象徵之一。

花椒

晚唐詩人張孜,便曾寫過一首《雪》:"長安大雪天,鳥雀難相覓。其中豪貴家,搗椒泥四壁。到處熱紅爐,週回下羅幕。暖手調金絲,蘸甲斟瓊液。醉唱玉塵飛,困融香汗滴。豈知飢寒人,手腳生皴劈。"在窮人手腳被凍的皸裂之時,富人卻早早修建了椒房,並讓歌女們在其中跳舞唱歌,以致於她們都香汗淋漓。除了椒房之外,類似的還有溫室與暖閣。

清朝時修的東暖閣

溫室出現的時間更早,一些考古學家在鹹陽城的遺蹟中,便發現了秦朝宮廷中有相應的壁爐與火牆。這種方法也很科學,主要原理類似於炕。火牆是怎麼來的呢?溫室的牆壁,會被堆砌成一種空心的構造,這就是火牆。火牆下面,還有火道,可以理解為熱氣的運輸管道。在宮殿外的廊簷底下,有專門設立好的炭口,也有專人負責打理照顧。

古代火牆示意圖

當炭口裡面燃燒木料或木炭之時,熱氣便會順著運輸管道充斥到火牆之內,從而使得整個大殿都被一種暖和的氛圍包裹住。為了使得這種熱氣循環起來,古人還在火道的盡頭弄了很多小氣孔,方便煙霧從這裡排出,並繼續熱氣的輸送。有意思的是,經過一番設計之後,火道還可以直接通向床鋪或其他地方。這樣一來,皇帝在睡覺之時,便會覺得很暖和;當他決定在某一處辦公時,火道也會被延伸到底下,繼續形成一種熱力支援。

這種設計原理,後來流傳到民間,一般百姓家中,尤其是北方人,開始設立了熱炕,以保證床上的暖和。(2) 生火取暖之物——火爐在古代,火爐是一種常見取暖裝備。它的優點便在於,成本不高,一般的百姓家中都能承擔。古人在過冬之時,便有一筆專門買木炭的支出。到了宋朝以後,官員買火炭取暖,有時候朝廷還會給報銷。當然,火爐也有一些缺點。比如它並不健康,用現代化學的角度來看,當煤炭不完全燃燒時,會釋放出一氧化碳,從而對人的生命產生危險。

古代人用爐子取暖

話雖如此,火爐憑藉它的優良性價比,依舊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沒辦法,誰叫火爐這種取暖設施,成本不算多高呢。但依舊有一些貧民,他們連飯都不飽,更別提購買木炭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在任何時候,都存在貧富差距。火爐還有一些近親,比如地爐。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夷陵當政之時,便在屋內挖了個小坑,然後在四周堆砌上磚頭,將木炭放進去,就可以取暖了。

歐陽修畫像

為此,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首小詩調侃:"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戶畏初寒,開爐代溫律。規模不盈丈,廣狹足容膝。"可見地爐規模雖然不大,但也能聊表其用了。當然,經過長年累月的研發,古代民間中還先後出現了手爐、腳爐、湯婆子。這些小玩意,內部都各有天地,或放入熱水,或放入木炭,便能起到不錯的取暖效果。最重要的是,這些小玩意可以隨身攜帶,相當於現在的暖手寶。

古代人用的暖手小火爐

結語總的來說,古人在禦寒這方面,是比較用心的。吃飽穿暖,是古人生存的必要前提,可見在他們心中,禦寒的重要程度,不亞於吃飯。還有一些成語,如"飢寒交迫"等,也都說明禦寒保暖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古人才能研發出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抵禦寒冷,這充分展示了他們的無窮智慧。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