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H2O)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而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稱水團簇。水分子通過自身不停地振動和轉動,以及其內部氫鍵斷裂和生成的過程,促使水團簇形成各種動態的網絡結構:少量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呈現平面型,當水分子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水團簇就會呈現立體結構,這些立體的水團簇也被稱作水滴。
最小的水滴有多大?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六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然而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江淩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團隊研究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揭示了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已經開始呈現水的立體結構和光譜特徵,突破了人們長期以來對最小水滴是六個水分子團簇的傳統認知,為揭開水的微觀結構演化的奧秘提供了新的思路。
江淩和楊學明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李雋團隊採用自編的TGMin程序結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學理論方法,計算了水團簇的各種穩定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與實驗高度吻合。
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