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家們在百慕達三角區頂點之一的波多黎各西南側,加勒比海地區的地下深處,發現了一條巨大的岩石河,長達1300公里,「深」200公里,正從西向東「奔湧」沖向波多黎各,每年可以前進15厘米。
此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地球的外殼被分為幾大板塊,一直在地表不斷移動。這些板塊之所以會移動,是因為它們並不完全是鑲嵌在地球表面,其邊緣要麼隆起,要麼下沈,運動就是受到下沈部分的牽引,在板塊下面被稱為潤滑劑的又熱又軟的軟流圈上移動。
但休斯頓大學和馬里蘭大學等組織的一組地質學家,最近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軟流圈實際上在劇烈流動,其速度足以驅動板塊運動。
研究人員利用衛星探測到的加勒比地區內部引力微小變化圖,以及該地區軟流圈的地幔斷層掃描圖,發現了一條巨大的滾燙岩石河,從太平洋中美洲下面的一個通道被擠出,向著加勒比海中部流動,目前已到達了中美洲和小安的列斯群島之間的貝阿塔海嶺,長達1300公里,離波多黎各僅咫尺之遙。
這條炙熱的岩石河很久以前一直被下沈板塊擋住,安安靜靜,風浪不興。但在800萬年前,中美洲的地下通道被打開,這條岩石河開始「奔湧而出」,「咆哮」著沖向加勒比海,每年的速度高達15厘米,比地球普通板塊的運動速度快了3倍以上。
「奔騰」的地下岩石河直接抬升了海底,讓加勒比海西側比東側高了300米,其後果就是,本來中美洲部分地區是低于海平面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在這個地方是完全連通的。而現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被這條岩石河直接斷開,人類不得不勞神費力,花了巨大資金挖了一條巴拿馬運河,才讓輪船可以在兩個大洋間自由穿行。
所以地幔上部的軟流圈,可能並不只是起著潤滑劑,幫助地殼板塊移動的作用,甚至其本身就載著板塊在地球表面「飛奔」,這為我們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淺海的出現和消失、構造板塊的移動及地震火山的形成等地球演化現象,帶來了全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