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發現了天然磁鐵,並對磁鐵的磁性有了一定認識,發現能夠利用磁鐵指示方向,古人還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指南儀——司南。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知道尼羅河中有一種會放電的魚。在此之後,人類還發現摩擦會產生靜電,古希臘學者泰勒斯、亞里士多德還對此進行了研究。
不管是順磁還是抗磁,它們的磁化率都很低,通常都認為是不可磁化的,因此便沒有磁銅、磁鋁一說。而像鐵鈷鎳這一類的鐵磁性物質,由於其內部具有磁疇,施加一定強度的磁場,便會被永久磁化。不過鐵磁性物質也只有在一定溫度範圍才存在磁性,當你把磁鐵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原子的熱運動變得劇烈,磁鐵的磁性便會消失。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只有具備半滿的外層電子層結構的元素,它們形成的原子才具有磁性,從元素周期表中,我們知道,鎳、鈷、鐵、錳、鉻等等符合這個設定。
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簡單,單個原子的磁性,不代表由該種原子組成的物質也有磁性,例如,鉻就是最反磁性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