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地球大氣裹挾著水蒸氣從赤道上升向兩極流動,給各地帶來了降水,並且在南北半球科里奧利力地影響下產生旋轉的風暴。
當這些富含水的大氣遇見高山山脈會凝結成冰川,冰川融化還有降雨帶來的水會匯聚在一起形成河流,最終又流入了大海。
所以說地球大氣圈的變化一直在進行,而且我們也能感受到。但是我們腳底的地球呢?這個堅固的岩石圈貌似是死的。
當然它也會發生板塊的移動、碰撞、摩擦,給我們帶來破壞性的地震,但是這個發生的概率、強度整體來說還是比較低的,我們認為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實心球還是比較牢靠的。
在不發生地震的時候,地球的岩石圈應該不會發生任何的輕微的抖動。
但我們的直覺又一次錯了,地球在沒有發生地震的時候不僅在抖動,而且抖動的頻率還挺高。它每26秒就會震動一次;
這個震動並不是特斯拉早在1889年發現的地球共振頻率8赫茲,這個共振後來被科學家舒曼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且在1957年發表所有又稱為舒曼共振,這個共振指的是電磁波。
而今天說的是地球岩石圈的微小震動。
不過這個震動的強度非常的微弱,生物是無法感受到這個振動波的,而這個微小的震動卻逃不過科學家敏銳的觀察力。
其實這個奇怪的、微妙的現象不是現在才發現的,而是在上世紀的60年代,雖然當時的科學家沒有像現在的這些靈敏、處理、記錄方便的數字儀器,所使用的還是紙質記錄儀,處理數據非常麻煩。
但科學家依舊發現了地球的異樣。1961年6月6日科學家傑克·奧利弗使用長週期地震儀在世界各地探測到了一個週期為26秒的微型地震。
並且初步的確定這個微震的源頭在南大西洋或赤道大西洋的附近,還有他發現當南半球是冬天的時候(北半球夏天)這個微震的強度會增強。
不過傑克·奧利弗關於微震這個異常現象的研究也就這麼多,當時的能力他無法具體的確定這個微震的確定源頭,也無法解釋這是由啥導致的。
而是時間又過了20年,1980年美國的地質學家加里·霍爾科姆也對這個神秘的微震產生了興趣,同樣的他也沒有確定出源頭,也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只是發現了這個微震會在風暴發生的期間變得更為強烈。
根據前兩項的研究,貌似可以看出這個微小的震動跟地球的溫度、大氣有關係。
時間來到了21世紀,借助於更加精密、敏感的儀器科學家終於有能力確定微震的源頭了,2005年利用三角測量法科學家確定出了微震的源頭在非洲西海岸外的幾內亞灣。
並且在2006年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來自環境地震噪聲互相關的26秒微震的震源位置》。
源頭的範圍越來越小,科學家就有能力對源頭進行研究,找出導致地球震動的原因。並且根據對以前的兩項研究研究總結,科學家提出這個神秘的震動是海浪引起的;
這個觀點是這樣的,地球上大氣的運動、以及海洋的運動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給地球提供的熱量,而且這個熱量並不是均勻的照射在地球的每個地方;
這樣由於熱量的差異,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就動了起來,產生了我們常見的微風、較大的風暴,以及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浪。
尤其是在海浪它會不斷的衝擊海岸線,這就像是我們平時敲打其他東西一樣,海浪對海岸線的衝擊所產生的震動就在全球傳遞,然後就被我們檢測到了,認為這是地球在震動。
而這個海浪規律性地對大陸架的衝擊就發生在幾內亞灣。衝擊的強度以及規律變化會隨著全球的溫度以及風暴等等大氣環境發生改變。
2011年科學家又將震源的範圍進一步縮小了,還在幾內亞灣,但具體的位置是個叫做邦尼灣的地方。
在2013年美國的地震學會會議上公開討論了這個新的研究,並且在會議上還專門解釋了為什麼海浪撞擊海岸這個原因是可行的。
科學家認為海浪衝擊大陸架發生在海底,海水的巨大壓力導致了大陸架的變形,並且引起了地震脈衝。當然這個解釋並沒有獲得大部分人的同意,聽起來有點牽強。
我國的科學家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並且在同一年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地球26秒的地震脈衝不是海浪引起的,而是地質運動,並且將這個地質運動歸因於火山。
因為在震源精確的地點邦尼灣不遠處有一座火山,這座火山位於聖多美島上,我國科學家認為這個微小的震動正是由於火山運動引起的;
因為在日本同樣有火山曾經也引起了類似於這次的微震。
不過這個假設仍然存在很多無法解釋的問題,例如引起全球震動的地方為什麼就是邦尼灣?全球很多地靠近大陸架的火山為什麼都沒有引起微震?那麼最終的問題就是邦尼灣的地下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這些問題都是科學家無法回答的。
因此這個發現到現在已經60年了,我們依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地球會發生週期26秒為微震。有人說這是地球的脈搏,它有生命,它在跳動。
當然這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在科學家的眼裡並不會相信這種神乎其神的說法,而是認為在邦尼灣的地下一定發生著我們未知、或者已知的物理現象。
但是想要解開這個問題卻非常難,難於登天,因為人類雖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其實對地球內部一點都不瞭解,我們唯一能對地球內部進行研究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
這是一個非常間接的方法,另外一個就是鑽探地球!但上世紀科拉鑽孔的教訓告訴我們,想鑽地球?無異於給地球撓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