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頭鯨不幸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會因為密度而漂浮在水面,這是由於像座頭鯨、抹香鯨、露脊鯨這些我們常說的鯨,其體重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來自鯨脂,而鯨脂的密度比海水低,所以就會使得鯨的屍體漂浮在海面上。
說到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因為有人會疑惑,不是有“鯨落”現象嗎?沒錯,所謂“鯨落”就是指鯨死後沈入海底並隨之形成一套生態系統的現象,但事實上自然鯨落並不常見,據統計,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自然鯨落只有不足50個,可以說十分難得一見。
所以大部分鯨死去後,它的屍體會漂浮在海面上,漂浮的過程中慢慢分解,這些鯨浮屍中,有的會隨著海浪漂浮到很遠的地方,有的則會被衝向海岸進而擱淺。真正想要觀察到自然鯨落非常困難,而那些漂在海面以及擱淺的鯨屍體卻給了科學家研究的契機,他們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鯨屍沈入水底,但這並不容易。
克雷格·史密斯是夏威夷大學的研究者,他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就在進行著讓鯨屍沈入海底的工作,克雷格的第一次嘗試發生在1982年,可是卻以失敗告終,因為鯨死後由於體內微生物、細菌的影響,會產生許多種氣體,使得其體積膨脹,浮力越來越大,很可能發生爆裂,更別提往下沈了,於是克雷格只能放棄。
5年後,克雷格終於再次遇到了一頭死去的鯨,他也成功讓鯨下沈,但是當時那片海域的附近潛艇不能活動,所以無法進行進一步觀察,最終功虧一簣。
到了1992年,當聖叠戈海洋管理部門告知克雷格,有一頭19噸左右的灰鯨擱淺時,他知道機會來了,有了前幾次的經驗,克雷格這次做足了準備,他僱用了船隻,帶上了700公斤廢鐵,還再三確認了鯨屍所在海域允許科研潛艇進入,克雷格甚至還聯繫了附近的海軍基地予以援助,海軍基地幫助克雷格把鯨屍拖向了遠離海岸的地方,直到24小時後,才到達克雷格指定的一處海盆。
緊接著克雷格給鯨屍墜上廢鐵,以便讓它下沈,這只19噸左右的大塊頭慢慢地沈入了1920米處。但是由於資金缺乏,克雷格的實驗一度終止,直到三年後,他才借助回聲探測器找到了那頭鯨,並乘坐潛艇潛入海底做進一步觀察,當克雷格看到鯨時,它只剩下一副骨架了,骨架上遍佈著貝殼、海螺,它們正從骨架上汲取硫化氫等營養物質。
在後來的研究中克雷格才知道,他所看到的是鯨落的第三階段,食腐動物吞食鯨肉的第一階段(6個月左右),以及貝類、海螺等食用肉質殘渣的第二階段均已經結束了。
克雷格從1992年至今,已經使7只鯨屍沈入海底,完成人類干預的“鯨落”,根據他的觀察和推算,一頭鯨所能提供的營養供給能維持80年以上,可以說鯨屍用這種與眾不同的方式為深海系統做著特別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