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muamua(音似台語「黑麻麻」),1I/2017 U1,是已知第一顆造訪太陽系的星際天體,於 2017 年 10 月 18 日被中央大學共同參與的「泛星 1 號」望遠鏡發現,因極端的雙曲線軌道而認證為源自太陽系外的天體。Oumuamua 詭異的長短軸比例(約 6:1)使外型就像一根雪茄,通過太陽後又出現預期外的加速度,當時引起部分科學家及媒體懷疑 Oumuamua 可能不是自然天體。
近年天文學家一直嘗試研究 Oumuamua 的形成機制,4 月 13 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的新研究提供了第一個完整理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林潮提出,Oumuamua 的形成可能與母恆星的潮汐作用有關。
研究團隊以超級電腦計算,當形成 Oumuamua 的原型天體接近母恆星時,會被巨大的潮汐力扯碎,如同「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接近木星,被母恆星的高溫融化,拋離至遠處時再冷卻為長形碎片,形成極端的長短軸比例,甚至可高達 10:1。
▲ 小天體太接近恆星而被潮汐力扯碎,再被拋出星際空間。
這個過程也使大量高揮發物質耗散,符合 Oumuamua 沒有任何可見的彗星活動現象(如彗尾),不過昇華溫度較高的水冰能在表面下保存完好,當 Oumuamua 經過太陽附近時,揮發的水冰可能產生與觀測相符的加速度。
Oumuamua 國際研究團隊負責人 Matthew Knight 也表示這個研究相當傑出,模型完善,未來將透過更多像 Oumuamua 這樣的星際訪客驗證此理論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