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本裡的「完璧歸趙」,讓藺相如成為智勇兼備的外交典範,但鏡頭一收,真實歷史卻遠比故事殘酷。藺相如雖保住國寶與國格,趙國卻因此暴露弱點,邊城失守、國力被耗、十年受制於秦,英雄的榮光,成了王朝衰敗的序幕。
談判勝利,只是宮廷演出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進秦宮,勇斥秦王,課本呈現熱血場景,然而秦王提出「十五城換璧」從未有明確合約,城池範圍模糊,實為試探。有趣的是,趙王全力配合,齋戒五日、禮儀隆重送璧,調動資源千里護送。表面上是外交勝利,實則只是高調表演,土地與戰略利益未獲任何實質回報。
面子保住,戰略全輸
完璧歸趙的西元前279年,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朝野歌功頌德,但一年後,秦軍將領白起突襲石城,斬殺兩萬趙軍,北部防線失守。藺相如的剛強與外交表態,未能轉化為軍事優勢,趙國失去對外主動權,交涉陷入被動,四野土地被蠶食,這場勝利只存在於鏡頭與回國講稿中。
英雄之後皆沈默,趙國走下坡
完璧歸趙後,藺相如不再出使,少涉政事。趙國戰略惡化,西元前273年與魏聯合攻韓失利,北有秦壓,東失魏援,西無韓助,進入防守收縮期。朝堂內「廉藺不和」消耗元氣,藺相如辭職避禍。十年後長平之戰,趙括率軍被秦坑殺四十萬,國力近乎崩盤,藺相如雖英勇,其後卻揭示了體制失控與戰略衰落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