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以色列大衛城國家公園挖出全球僅存約20枚的極罕見金幣,這枚刻有著名的埃及女王肖像的金幣,不僅是首次在正式發掘中現身,更為耶路撒冷在第一聖殿被毀後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線索。
據以色列文物局(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報導,該枚珍貴金幣是由挖土機操作員里夫卡‧蘭格勒(Rivka Langler)在耶路撒冷古址的大衛城國家公園(David National Park)吉瓦提停車場(Givati Parking Lot)附近篩選土壤時意外發現。
蘭格勒向以色列文物局的新聞室表示,「當時正在篩選挖掘出的土壤,發現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撿起來才發現那是一枚金幣。我在大衛城挖掘了兩年,這是我第一次發現黃金!先前總是看到其它挖掘機人員挖掘到東西,這次終於輪到我了。」
目前金幣由以色列文物局保管,預計在今年9月初與吉瓦蒂停車場挖掘出的其它黃金首飾,在第26屆大衛城研究會議(David Research Conference)上向公眾展出。
這枚金幣是首次在正式發掘中發現,上面刻有埃及女王貝勒尼基二世(Queen Berenice II)的半身肖像,全球目前僅存約20枚,含金量達99.3%,是一枚小面額的四分之一德拉克馬,可追溯到公元前246~241年,即女王貝勒尼基二世的丈夫托勒密三世(Ptolemy III)統治時期。
金幣正面描繪頭戴王冠、佩戴項鏈的女王貝勒尼基二世半身肖像,而背面則描繪了象徵繁榮與多子多孫的「豐饒之角」,角的上面盛滿果實,兩側各有一顆星。金幣周圍刻滿一圈希臘文「貝勒尼基女王」(Βασίλισσα Βερενίκη),包圍著「豐饒之角」。
研究人員指出,「Βασίλισσα」(女王的)銘文在當時的金幣上極為罕見,可以說是最早帶有此頭銜的錢幣之一。該金幣產生的時間與貝勒尼基女王在世的時間重疊,這可能證明或暗示她具有非凡的獨立性和政治權力,更顯示她生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統治者。
另外,近300年來(公元前305~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Ptolemy)的錢幣上,也斷斷續續地出現了女性頭銜,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豔后「克莉奧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 Philopator),而她生於公元前69年到前30年。
考古學家推測,這枚硬幣很可能鑄造於埃及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Kingdom)的首都「亞歷山大」(Alexandria,亞歷山卓),且可能是為了獎勵參與第三次「敘利亞戰爭」(Syrian Wars)的埃及士兵而發行。
埃及托勒密王朝、希臘化的敘利亞塞琉古王國(Seleucid Kingdom of Syria)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共經歷6場「敘利亞戰爭」。原因與亞歷山大大帝帝國分裂後相關,當時兩國為了爭奪優良貿易路線、富饒的「科雷敘利亞區域」(Coele-Syria,當代敘利亞南部、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而爆發戰爭。
以色列文物局錢幣部負責人羅伯特‧庫爾(Robert Kool)博士、以色列博物館(Israel Museum)考古學首席館長兼錢幣館長海姆‧吉特勒(Haim Gitler)博士表示,「埃及曾是托勒密王朝的統治中心,而這枚硬幣是第一次在埃及以外發現且全球僅存約20枚,具有非凡的研究價值。」
以色列文物局考古發掘負責人伊夫塔赫‧沙萊夫(Yiftah Shalev)、古耶路撒冷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Jerusalem)的埃弗拉特‧博赫爾(Efrat Bocher)共同表示,「在耶路撒冷發現托勒密王朝統治時期的罕見金幣,這讓我們能夠了解這座城市當時的地位,以及耶路撒冷與托勒密帝國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於耶路撒冷的第一聖殿被毀後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他們接著說,「此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公元前586年以後的耶路撒冷,是一個資源貧乏的邊緣小城。不過,這枚金幣以及其它前3世紀中期的出土文物,揭示一個全新的線索,顯示耶路撒冷可能在波斯時期就已開始復甦,且可能在托勒密王朝的統治下變得更加繁榮,並非是荒涼或與世隔絕。」
以色列遺產部長阿米哈伊‧埃利亞胡(Amihai Eliyahu)補充道:「大衛城出土的這枚稀有硬幣,是全球首次在正式發掘中發現此類硬幣。或許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發現,但對於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來說意義非凡。」
埃利亞胡接著說,「我們很榮幸能夠揭開大衛城豐富的歷史層次,從猶大王國的輝煌時期到第一聖殿被摧毀,再到與猶太人流浪的歲月,直至兩千年後我們重返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