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研究追溯馬鈴薯基因的源頭,發現這種受歡迎的根莖類蔬菜源自百萬年前一場短暫的植物之戀。
你分得出番茄和馬鈴薯有什麼不同嗎?這聽起來有點荒謬,但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比你想像中更密切──事實上我們能有好吃的馬鈴薯,還真是拜番茄所賜。
刊登在《細胞》(Cell)期刊上的新研究追溯了現代馬鈴薯的基因起源,結果顯示,在距今800萬到900萬年前,古代番茄的親戚與另一種古代植物雜交,產生了世界上第一顆馬鈴薯。這段植物戀情創造出的基因組合,能發育出厚實、富含澱粉的塊莖──我們熟悉且熱愛的馬鈴薯就此誕生!
怎麼找出馬鈴薯祖宗十八代?
馬鈴薯不只是美味的食材,更是世界第三大主食。只需要將部分塊莖埋入土中,就可以再長出另一株與親本一模一樣的複製體──只不過,這一招會隨著時間累積有害突變。
現代馬鈴薯含有許多導致植株脆弱的突變。參與此次研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Agricultural Genomics Institute at Shenzhen)的基因體生物學家黃三文(Sanwen Huang)表示:「我們想清除這些突變。」他正致力開發有害突變更少且能用種子繁殖的馬鈴薯──現代馬鈴薯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有愈多馬鈴薯能用種子繁殖,科學家就愈有機會移除有害突變,降低複製株染病的風險。畢竟,席捲愛爾蘭的馬鈴薯大饑荒(Irish Potato Famine)殷鑑不遠。
馬鈴薯屬於茄屬(Solanum)的植物,這一屬的其他成員包含番茄、茄子和辣椒等等。參與研究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植物分類學家桑德拉.納普(Sandra Knapp)解釋:「茄屬是擁有超過1000個物種的開花植物類群。」
納普對茄屬物種彼此的關係很感興趣,因此與黃三文攜手合作。她表示:「黃三文對馬鈴薯有興趣,我們對茄屬很好奇──我們意識到在這之間有一些有趣的東西。」
研究團隊使用全基因體序列,以六種馬鈴薯物種建構親緣演化樹,並與其他21種茄屬物種一起分析;研究團隊還比較了另外128個基因體,以確定馬鈴薯物種與其他物種的親緣關係。
結果顯示,馬鈴薯既與番茄支系相關,也與另一群稱為Etuberosum的茄屬支系相關。納普說:「Etuberosum是個很小的演化支系,只有三個物種。」
單看地面上的部分,Etuberosum跟馬鈴薯沒什麼兩樣。但與現代馬鈴薯不同的地方是,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Etuberosum與番茄都無法產生「塊莖」。
但是當古代的番茄與Etuberosum經過多年雜交、產生支系「馬鈴薯節(Petota)」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這個新支系開創了「塊莖」這個構造。
馬鈴薯的科學
既然古代番茄和Etuberosum都無法產生美味的塊莖,那為什麼馬鈴薯節可以?科學家發現,這個新支系從番茄與Etuberosum兩個支系的祖先個別繼承了一些基因,才有後來強壯的馬鈴薯。舉例來說,古代蕃茄貢獻了SP6A基因,負責讓地下莖膨大(也稱塊莖化,tuberization);古代Etuberosum則帶來IT1基因,能調控塊莖生長。
這個基因組合出現得正是時候!納普指出,番茄支系的植物通常偏好炎熱乾燥的環境,而Etuberosum支系則喜歡寒冷潮濕。而在大約1000萬年前,南美洲西海岸的安地斯山脈正漸漸隆起。
竄起的山脈創造出寒冷但乾燥的環境。納普解釋:「〔馬鈴薯節的塊莖能儲存能量〕,讓這些新植物能拓展到安地斯高地的新環境」。
馬鈴薯的未來
未參與此次研究的哈佛大學演化生物學家詹姆斯.馬勒特(James Mallet)指出,雜交通常沒什麼好結果。
「把基因弄得一團糟不是什麼好主意。」馬勒特說:「但是,偶爾會得到在各譜系內演化不出來的奇特基因組合──就像重新擲骰子一樣。」而且在這個基礎之上,如過有新的棲息地可以生存,這些新組合可能帶來重大差異,甚至產生新物種。
而新物種確實出現了,迄今共有107種野生馬鈴薯物種。
瑞士伯恩大學的演化生態學家奧勒.西哈根(Ole Seehausen)表示,這項研究首次證明「塊莖」這個演化的重大發明,是由兩個物種雜交而得;並指出塊莖本身的特性,或許保住了馬鈴薯在基因重組後一命。
雖然光靠塊莖的無性繁殖,不利於對抗對疾病,但這也意味著新的「馬鈴數節」不需要透過有性生殖來傳宗接代。西哈根指出,這套自我複的能力「讓無法有性生殖的雜交譜系仍有辦法生存下去」,直到恢復繁殖力為止。
黃三文希望透過從番茄到馬鈴薯演化之路的新理解,培育出更健康的馬鈴薯植株。譬如可以用番茄植株作為新基因的平臺,再將它們重新引入馬鈴薯,黃三文表示:「因為番茄基本上沒有有害突變。」
最終,黃三文希望透過人為雜交讓馬鈴薯產生種子,進一步幫助我們的薯條把有害突變清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