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指出,午門是紫禁城的大門,從未被當成刑場,而是戰勝慶祝、與民同樂的地點。(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古裝劇中經常出現將死刑犯「推出午門斬首」的情節,因此不少人都認為,午門就是古代用來斬首的刑場,但大陸歷史專家指出,真實的午門並不是刑場,反而是戰勝慶祝、與民同樂的場所,至於真正的行刑地點,則會根據不同的朝代出現變化。
大陸歷史學家閻崇年指出,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午門斬首」並不存在於真實歷史中,且不同朝代處刑犯人的地點也不相同,比如元朝在柴市(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顧名思義是個賣柴火的市場;明朝在西市(今北京西城區西四牌樓)處刑;清朝則在菜市口(位於北京舊城宣武門南側)。
至於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表示,除了一般的出入功能以外,明清時期還會在午門城樓上慶祝勝利,軍隊打勝仗後會在午門上做「獻俘禮」,將抓回來的敵軍俘虜獻給皇帝;午門有時也是表現皇帝和臣民同樂的場所,像明成祖朱棣在剛建好紫禁城不久時,就曾在午門外的廣場點燈、放煙火。
李文儒強調,午門外的廣場從來沒有被當過刑場,也不是殺人的地方,只是偶爾懲戒犯錯大臣時,會在午門外的廣場進行廷杖,也就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用竹板或荊條打犯錯大臣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