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為了防範匈奴入侵,除了建長城、改良拒馬,還在邊關種植大量榆樹。(圖:shutterstock/達志)
匈奴侵擾中原王朝邊境長達800年之久,只因匈奴騎兵憑著機動性高的優勢,經常南下掠奪物資。秦漢時期,歷代君王為了抵禦匈奴人,除了在北方邊境修築萬里長城等防禦工事,還組織人力在邊關地區大量種植榆樹,事實證明手段相當高明。
根據《搜狐網》報導,秦漢時期的將士們根據與匈奴交戰多年的經驗,發現匈奴騎兵來無影去無蹤,機動性極高,如果沒有加以阻擋,就能在極短時間穿梭好幾百公里。這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原地區而言,埋下巨大的生存隱患,因此祭出3大手段因應。
首先是修建長城;其次是改良了拒馬這類的防禦性武器,不僅能有效延緩敵軍的移動速度,還能用來阻擋馬匹進犯。最後則是大範圍種植能適應北方惡劣環境的榆樹,特別是在北方遊牧民族最為集中的黃土高原和大西北地區,防範敵人突襲。
事實上,大面積種植榆樹有不少好處,包括榆樹的樹幹扭曲、根部突出地面,就連樹枝也會垂到地上,有助於緩解匈奴騎兵的行軍速度。再者,榆樹的樹葉可以食用,必要的時候可以充作糧食,為將士提供一線生機。另外,當匈奴行經榆樹林時,踩到的榆樹葉會發出沙沙的聲響,能讓守軍有所警覺,及時應對匈奴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