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舉人王錫侯出版了一本字典《字貫》,卻因在書中列出皇帝的名字而慘遭處死。(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古代皇帝禁忌多,為了表示敬重,甚至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諱。清代一名舉人因為官途不順,平時以寫書維生,並出版了一本字典,然而他不但在書中貶低《康熙大典》,還列出了清朝皇帝的名字,乾隆看到後大怒,立刻將其處死。
大陸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喻大華指出,王錫侯的仕途並不順利,到了38歲才考中舉人,之後他多次前往北京參加會試,卻始終考不上進士,難以進入官場,家庭經濟狀況無法獲得改善,為了另覓生存之道,王錫侯開始寫書賺錢,並在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出版一本名為《字貫》的字典,為了支付出版費用,他甚至抵押房子,貸款一百多兩銀子。
王錫侯在年輕時曾舉報家鄉的一名無賴,導致對方被判處流刑,等到他刑滿回來後,立刻展開報復行動,向縣政府舉報《字貫》是一本逆書;喻大華表示,王錫侯為了推銷著作,在自序中不但自吹自擂,還貶低了《康熙字典》,稱它收集歸納的字太多,想要查字很困難。
正好朝廷從乾隆三十九年開始查禁禁書,因此縣政府一接到舉報,立刻上報給省政府,經過研究後認定《字貫》屬於不法,還達不到大逆的程度,結束後又將此案上報給乾隆皇帝,未料乾隆看完《字貫》後龍顏大怒,因為他發現書中竟列出了清朝皇帝的名字。
喻大華補充,在古代臣民不能書寫皇帝的名字,否則就會被追究責任,但王錫侯在書中列出清朝皇帝的名字,主要是在教學避諱的方法和原則,避免考生在考試的時候犯下大錯,並不是故意的,但乾隆仍將此案定為「大逆」,王錫侯被判淩遲處死,家屬共21人連坐,7人遭執行死刑,其餘分發給功臣家為奴,家產則查抄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