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代方言多又雜 皇帝如何和大臣溝通?專家揭密


古代沒統一的官方用語,為了確保君臣之間溝通無礙,官員們必須學習「官話」,掃除中央與地方交流的障礙。(圖:shutterstock/達志)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便施管治和推行政策,於是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書同文」政策,統一文字。但中原疆域廣闊、方言眾多,各地官員上朝時又該如何和皇帝交流,成了巨大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官話」也因應而生。

大陸知名博主孫雅鑫指出,當初秦始皇並非不想統一語言,而是根本辦不到,首先官員內部就要先統一,等各地官員學會後再回去教給當地的老百姓,但當時只能靠口語傳播,非常耗時耗力,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變數,因此推行上困難重重。

以清朝為例,皇子5歲開始就要學習滿、蒙、漢、藏4種語言,但是光會這些還不夠,全國有這麼多方言,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通常講的是「官話」,相當於現在的統一標準語,從西周時代就有,專供朝廷和政界使用。而從五帝、夏商,一直到唐宋元明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範圍,因此古代的官話是以洛陽話為標準。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清朝雍正皇帝過去就曾對閩廣官員帶有的鄉音官話表示不滿,甚至質疑他們為官的能力,為此還在閩廣地區建立正音書院,舉人、秀才都必須在正音書院學好官話,才能參加考試,確保日後在官場上能夠溝通無礙。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