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太醫大多傾向保守治療,避免刺激病情,同時還要掌握政治敏感度,避免捲入政治風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太醫們在皇宮中雖然不是起眼的角色,卻肩負守護皇帝和皇室成員健康的重任,他們的每一次診治都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皇權的延續,然而這份光榮的職業背後,隱藏著不少艱辛和風險,太醫除了治療以外,還必須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如何明哲保身,也是他們在宮中的一大生存挑戰。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頭」。
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古代皇宮裡的帝王嬪妃們往往養尊處優、大魚大肉,因此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成了常見疾病,加上恐懼、多疑等個性影響,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也是屢見不鮮,在這種病情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太醫大多選擇保守治療,使用溫和、謹慎的方法,避免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的激進手段,同時也能爭取到更多時間和機會,來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案。
在診治過程中,太醫還必須尊重並盡量滿足患者的意願,這不但是因為要遵守醫學倫理,更是避免自己捲入政治風波的明智手段,比如活到89歲的乾隆帝,十分推崇補益長壽,且對自己的養生法非常得意,接連篆刻「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十全老人之寶」等印章,以紀念長壽不老,太醫院也給乾隆開了許多補益食品,包含龜齡酒、松齡太平春酒、椿齡益壽藥酒、秘授固本仙方等,顯然已經和醫術沒有太大的關係。
因此太醫不但要有醫術,還得具備敏銳的政治嗅覺,才能避免捲入宮廷紛爭,保住自己的職位、性命,同時還得善於察言觀色,以便在關鍵時刻做出符合大局的決策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