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有一位英國博物學家乘坐著貝格爾號進行環球旅行。在5年的環球旅行中,這位科學家到達過地球上許多地方,並對這些地方的生物和地質進行大量考察。最終他回到英國後根據環球旅行的所見所聞以及思考,提出了進化論假說,這位博物學家就是查爾斯·達爾文,他作為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相信大家都聽過他的名字。
達爾文當時提出的進化論對西方宗教的“有神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許多人從那時候開始逐漸接受進化論。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化論的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和豐富,這一理論被認為是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是: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由早期少數幾種祖先共同演化形成的,為探索人類起源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進化論在中國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任何一個物種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適應環境,環境發生改變,它就必須發生改變,否則很可能被自然給淘汰。許多近現代生物學家利用進化論解釋許多物種的生存情況,然而依然有人不相信進化論,認為這一理論到現在為止還只是停留在假說層面,還需要更多的科學依據給予支撐。
不相信進化論的人指出,在現實中並未看到某種生物的進化過程,而且5000年前的人類和現在的人類在外形上十分接近,沒有太大的改變。其次,不少物種之間的演化關係缺乏考古依據。進化論指出,人類和黑猩猩都是從同一個祖先發展而來,然而至今古生物學家並未發現介於黑猩猩和人類之間的過渡物種。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進化論存在漏洞呢?實則不然,以上所提出的觀點是可以進行反駁的。第一,進化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少則幾萬年,多則幾千萬年,拿5000年前的人類和現在的人類相比,是看不出進化的效果的。但如果拿5萬年前和現在的人類相比,外觀的差異一下子就突顯出來了。
如果要形成同一個物種的兩個分支要形成生殖隔離的話,則要經過更漫長的時間,根據考古研究發現,人類和黑猩猩可能在450萬年前就發生了演化分支。第二,雖然目前人類還未發現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但是考古學家發現了從猿猴到猿人,再從猿人到智人的化石,這說明人類確實是從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物種的進化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也有例外,比如前段時間國外有研究指出,人類身上發生了“微進化”的情況。什麼是微進化呢?它指的是在短時間內出現的細微進化情況。該研究指出,19世紀之前的大多數成年人前臂上存在橈動脈和尺動脈這兩條動脈,但現在大多數成年人的前臂上有三條動脈,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瞭解,嬰兒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時,手臂上只有一條名為“正中動脈”的主動脈。正中動脈擔起了給胎兒輸送血液的重任,但它在嬰兒出生後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橈動脈和尺動脈。19世紀80年代的解剖研究記錄指出,該時期的成年人前臂上已經存在三條動脈了,多出來那一條就是未退化的正中動脈,這樣的人在人群中的佔比是10%左右。
根據調查,進入20世紀後,這一佔比迅速攀升到30%,如今全世界已經有35%的人的前臂上擁有三條動脈。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表示,正中動脈的存在是合理的,一百年後可能會有超過半數的人都擁有三條動脈。該研究將這種情況判定為人體的微進化表現,儘管這種進化沒有顯露在外表,但在體內悄然發生。
那麼為什麼會多出一條正中動脈呢?它原本是在嬰兒出生後就退化的,為何後來又不退化了呢?對此研究人員的猜想是,19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人類的工業進展,同時需要人類貢獻更多的力量。而多一條動脈意味著能夠給手臂提供多一點血液,從而讓手臂的力量和持久度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人類的身體和自然界大多數動物比起來在生存方面要更有優勢,但是人體內依然存在一些進化失敗的地方,例如智齒和闌尾。有被這兩個部位或者其中一個部位“折磨”過的朋友就應該知道它們是多麼礙事,經研究智齒和闌尾還是“配套”的存在。人類和黑猩猩的祖先在未發生演化分支的時候,口腔中存在多顆磨牙來咀嚼粗纖維的食物。
同時腸胃中也存在一段闌尾來消化難以消化的粗纖維食物,但是人類和黑猩猩出現分支後,黑猩猩依然在智齒和闌尾的幫助下安好地生存,但是人類由於食性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很少再攝入粗纖維食物,因此智齒和闌尾發揮作用的機會就變少了。但是這兩個部位並沒有因此就退化,一直存留在人體內。
後來由於人類的臉部變小了,口腔內部的空間有限,導致最晚長出來的智齒沒有充足的空間發育,所以會對它周圍的牙齒造成擠壓,進而導致牙疼的情況。闌尾發作起來也很要命,但只要去醫院割掉闌尾,拔掉智齒,疼痛的問題就解決了,可見這兩個部位卻是進化失敗的表現。
隨著越來越多電子產品進入到人類的生活場景和工作場景,有科學家預言未來人類的外形還會發生進化。如果人類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一代比一代長,那麼未來人類的手指、眼睛等部位可能會發生變化。那麼會演變成什麼樣呢?有網友說可以參考外星人大頭大眼睛和三隻手指的形象。
這種形象想想都覺得可怕,為了不讓手指發生退化,我們還是多活動活動手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