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45億年前,一顆原行星撞擊地球,將一塊後來成為月球的岩石撞松。據《科學》雜誌報導,現在,科學家們說,仍然可以在地球深處找到那顆原行星的殘骸。
如果這顆被稱為Theia的原行星的殘骸在撞擊後仍然留在地球上,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有兩個大陸大小的熱岩團躺在地球地幔中,一個在非洲下面,另一個在太平洋下面。據此前報導,如果這些大塊頭被拉到地球表面,它們的高度將是珠穆朗瑪峰的100倍。
據《科學》報導,太陽神的撞擊既形成了月球,又將地球表面變成了翻滾的岩漿海洋,一些科學家推測,這些水滴是在海洋冷卻結晶時形成的。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團塊中包含的地球岩石不知何故躲過了碰撞的影響,並依偎在行星中心附近,數百萬年未受干擾。
但上周,在月球和行星科學會議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Tempe地球動力學博士生錢遠提出了另一個假設。
他提出,在造月撞擊之後,來自Theia地幔的緻密物質深入到地球表面之下,積聚成我們現在所知的「斑點」。根據袁的模型,比地幔密度高1.5%到3.5%的岩石不會與周圍的岩石混合。相反,它們會沈到地幔底部,靠近內核。
據《科學》報導,2019年發表在《地球化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忒伊亞地幔的密度比地球的密度高約2%至3.5%。研究人員通過對阿波羅月球岩石的分析得出了關於太陽神的大小和化學成分的結論,他們發現,阿波羅月球岩石中的輕氫和重氫的比例遠遠高於地球岩石。(輕氫和重氫在每個原子核中的中子數不同。)
為了給月球提供這麼多的輕氫,Theia一定非常大,接近撞擊時的地球大小,而且非常乾燥,因為在星際空間形成的水會含有一種稱為氘的重氫,而Theia缺乏氘,作者總結道。同時,據科學報導,這顆笨重的原行星內部可能有一層緻密的富鐵地幔。
根據錢遠的理論,當較輕的岩石沖入太空形成月球時,富含鐵的地幔塊會在忒伊亞撞擊後向地核飛去,在那裡定居並形成神秘的團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