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認為已滅絕6500萬年後,人類首度在1938年發現了腔棘魚活體,此後這種「活化石」成為全球關注重點,幾乎人人都曾聽過這種擁有原始結構的古老魚類,然而,最新研究卻發現,在基因比對的證據支持下,腔棘魚並不是活化石。
最新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表示,在「活化石」(Living Fossil)的嚴格定義中,一種生物必須在演化分支上停滯不前,並與化石證據中的祖先們如出一轍,但按最新基因分析結果,西印度洋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也就是現存2個腔棘魚目物種之一,具有祖先所未擁有的新基因。
多倫多大學分子遺傳學系研究人員耶蘭(Isaac Yellan)表示,腔棘魚的演化速度可能稍慢,但絕對不是「活化石」。
研究報告顯示,西印度洋矛尾魚在大約1000萬年前與其他物種的接觸中,獲得了62個新基因,按序列研判,這些基因應該是由轉座子(Transposon)所轉傳,後者的特性非常有趣,又被稱為「自私的基因」,其存在唯一目的就是複製更多自己,並可在不同物種間傳遞。
研究人員還不清楚這62個基因的作用,目前正準備進一步研究,以解開更多關於腔棘魚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