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死了,但她的細胞卻一直活著,為人類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可能就是重於泰山的意義。她是一個貧窮的黑人婦女,是5個孩子的母親,卻不幸患上了晚期宮頸癌。
1951年,31歲的亨麗埃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去世。但她無限分裂的細胞和她的名字卻永久留在這這個世界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永生”。
目前她的細胞已經被帶到了世界各地的實驗室,被大量的培養、無限複製,嚴格來說現在很難統計這些細胞目前有多少個。
但科學家還是初步估計如果現在將她的細胞集中起來可重達5000萬噸,體積相當於100個帝國大廈,這些細胞連起來可繞地球三圈。
1951年1月,亨麗埃塔來到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一家癌症診所就診,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將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她的外科醫生霍華德·瓊斯(Howard Jones)在她不知情或未經她同意的情況下,對她患癌的子宮進行了組織活檢,並將其轉交給了喬治·奧托·蓋(George Otto Gey)。
喬治·奧托·蓋是巴爾的摩一家醫院的內科醫生和癌症研究人員,他對細胞在實驗室培養中複製的能力感到震驚。
正常情況下,人類培養的正常細胞在經過一定數量的細胞分裂後幾天內死亡,這一過程被稱為衰老。正常的人體細胞可以分裂56次,這就是所謂的海弗裡克上限。
這給研究人員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為使用正常細胞的實驗不能在相同的細胞上重複,同樣的細胞也不能用於擴展研究。
以往分離的癌細胞也一樣,分裂次數也是有限的。但亨麗埃塔的癌細胞一直在不斷地分裂,只要這些細胞得到合適的營養組合,就能無限生長。
亨麗埃塔的癌細胞成為第一個在培養中建立起來的人類“細胞系”,研究人員以她名字的前兩個字母HeLa來命名這些細胞,成為海拉細胞。
研究人員認為,海拉細胞之所以不會遭受程序性的死亡,是因為它們維持著一種端粒酶,這種酶可以阻止染色體端粒的逐漸縮短,端粒縮短與衰老和死亡有關。
導致這些細胞可以產生端粒酶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細胞是受到了一種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導致的變異。自那以後,海拉細胞成為生物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人類細胞系,並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對許多生物醫學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
該細胞系最初用於癌症研究,但海拉細胞已經帶來了大量醫學突破和近1.1萬項專利,7萬份使用海拉細胞的研究論文。其中有5項相關的研究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例如,喬納斯·索爾克(Jonas Salk)曾在1954年使用海拉細胞開發小兒麻痺症疫苗,20世紀80年代艾滋病研究人員使用海拉細胞鑑定和分離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2008年由Harald zur Hausen主導的一項關於人類乳頭狀瘤病毒和宮頸癌之間的聯繫,並與艾滋病毒的發現者(Luc Montagnier和Francoise Barre-Sinoussi)共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獎;
另一項是研究端粒酶在防止染色體退化方面的作用,在2009年由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和Jack Szostak獲得諾貝爾獎。
而近年來,海拉細胞在從基因組學到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組學”革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海拉細胞還被用來測試輻射、化妝品、毒素和其他化學物質對人體細胞的影響。他們在基因定位和研究人類疾病,特別是癌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海拉細胞最重要的實際應用可能是在研製第一種脊髓灰質炎疫苗。H1952年,喬納斯·索爾克(Jonas Salk)在這些細胞上測試了他的脊髓灰質炎疫苗,並利用它們大量生產。
雖然海拉細胞繫帶來了驚人的科學突破,但這些細胞也會帶來問題。海拉細胞最重要的問題是,它們在實驗室中會對其他細胞培養物產生嚴重的汙染。
許多關於受汙染細胞系的研究不得不被拋棄。一些科學家拒絕讓海拉細胞進入他們的實驗室,以控制其他研究項目受到影響。
海拉細胞的另一個問題是它沒有正常的人類細胞核型,也就是細胞中染色體的數量和外觀。亨麗埃塔·拉克斯本人和其他人類一樣有46條染色體,屬於二倍體或23對染色體。
而海拉細胞的基因組有76到80條染色體,超三倍體,包括22到25條異常染色體。多餘的染色體來自於人類乳頭狀瘤病毒。
雖然海拉細胞在許多方面與正常的人類細胞相似,但它們已經不是正常的人類細胞,它們在不斷的進化,有些人認為這些細胞已經不完全屬於人類,而屬於一種微生物。
因此,它們的使用是有限制的。
不管怎樣,海拉細胞目前還靜靜的躺在全球各大實驗室中,無限繁殖著,24小時就能翻一倍,這些細胞是真正意義上的“永生細胞”。
而亨麗埃塔·拉克斯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永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