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包拯傳》 :“有顏落,有包老”。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出生在一個仕官家庭,父親包令儀從農民子弟翻身,因為考上進士,在京城擔任刑部侍郎一職。包拯也是一個進士,而且還考上了進士一甲。他本來是要按照朝廷的吩咐去任職的,但他深受”父母在,不遠遊“的影響,安安心心留在家中孝敬父母,沒有去當官。包拯36歲這年,父母都離他而去,他才開始上任,從此北宋就多了一位剛正不阿的大人物。
幾乎所有電視劇都把包拯塑造成一個額頭上有月牙形傷疤,皮膚黝黑的人。其實,真實的包拯臉並不是黑的,是文藝創作把他創作成”包黑炭“。臉譜中白臉代表奸詐、陰險,黑臉代表威嚴、嚴肅,包拯辦案明朝秋毫、大公無私,壞人都不敢在他面前做壞事,人們就把包拯塑造成一個大黑臉,”黑臉包公“這個形象就逐漸的流傳下來。
包拯額頭上也沒有”月亮“,民間傳說是包拯出生時,因為臉太黑,他的父親要把他扔掉,在扔的路上,包拯的額頭被蓮葉割開,還有的版本是說被馬蹄踩傷,形成一個月亮傷疤。這些說法都是不可信的,月亮在古代有皎潔無暇的寓意,人們給包拯安上一個月亮,寄託人們希望以後當官的人也能像包拯一樣,清清白白,公正廉潔。電視劇上演的《鍘美案》等經典劇作都是虛構的故事,但《割牛舌案》按是真的,《宋史·包拯傳》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某天,一個農民哭著來求包拯辦案,說有人把他家的耕牛的舌頭割掉了。
別看牛隻是一個牲畜,在古代卻是農業之本,《農書》中說:“農為牛本,有功於世”。宋初的書籍《太平廣記》裡還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個叫阮倪人把牛的舌頭割下來吃掉了,後來他的孩子出生沒有舌頭,遭到天譴,可見古人是有多麼重視牛。《太平廣記》裡的故事再次發生,包拯卻說:”你回家把牛殺了,把牛肉拿去市集上買,凶手自然會出現。“這個農民聽到包拯的話半信半疑,包拯打包票出事由他負責,農民才敢按他所說的做。過了大半天,有一個地痞來找包拯報案,說有人在市集上大賣耕牛肉,包拯沒有多想,立即要衙門的人將地痞抓起來,說:”你就是割牛舌的凶手!“
原來,古代的耕牛從西周開始就不可以隨便宰殺,它和戰馬一樣是國家打仗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資,牛不僅能充當苦力運輸東西,牛皮牛筋可以做馬鞭、弓箭、戰靴等武器。宋朝早在1003年,宋真宗就規定人不能殺牛和吃牛,就算要吃也只能吃病死或者自己意外死掉的牛。而對於殺牛的人來說,《宋刑統》規定“主自殺牛者,徒一年”,所以第一個報案的農民聽到包拯要他殺牛,都遲疑了半刻。
在法律面前,古人都不敢宰殺自己或者別人的耕牛,對於靠耕牛吃飯的農民來說就更不會,只有結仇的人才敢,還會在你賣肉的時候告官。地痞故意把牛舌割掉,牛不會當場死亡,卻會因為沒有舌頭吃不了草活活餓死,別人只會以為是主人沒照顧好牛,不會懷疑到地痞。當地痞看到農民殺牛賣肉,為了報復他就來報官,而包拯看出了地痞”賊喊抓賊“的戲碼,就將計就計,等地痞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