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可能將顛覆我們對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歷史的普遍認知。研究指出,這座地理上極度偏遠的島嶼,在其歷史上並非如傳統觀念所認為的那樣完全與世隔絕,而是可能存在多次的移民浪潮與頻繁的跨島文化交流。
復活節島,當地人稱為拉帕努伊島(Rapa Nui),以其巨大的摩艾(Moai)石像聞名。傳統觀點認為,玻里尼西亞航海家約在西元1200年首次定居此地後,便因其偏遠位置而陷入長期的文化孤立。
然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考古團隊挑戰了此一「孤立發展論」。他們比對了整個玻里尼西亞地區的考古數據,特別是針對儀式空間與紀念碑式建築的分析,例如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的Moʻorea島上,就發現了與復活節島極為相似的「阿胡」(ahu)石台遺跡。
這份發表於《古物》(Antiquity)期刊的研究,更提出一個顛覆性的假說:他們認為,「阿胡」石台的趨勢,很可能是在西元1300至1600年間,從復活節島「由東向西」擴散至其他玻里尼西亞島嶼,而非傳統認為的單向遷徙。這意味著復活節島在當時可能是一個文化輸出的起點。
此研究結論描繪了一個更為動態的史前太平洋,各島嶼間透過雙向獨木舟進行著頻繁的航行,共享著思想與技術。它挑戰了過去認為拉帕努伊島僅有一次殖民的靜態觀點,並暗示可能存在擁有多元文化特徵的後續移民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