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未來地球上可能發生的7個可怕的自然災害

大自然是值得我們敬畏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總是帶給我們一些神奇和驚豔的自然奇觀,也在於一旦發生災難之時,人類將顯得非常渺小。借助於科學技術和科學理論,如今人類已經能夠預測一些自然災難了。而今天,小編就要為你介紹,未來地球上可能發生的7個可怕的自然災害。1、多巴湖超級火山大爆發

多巴湖超級火山發生在74000年前,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爆發之一。它造成了持續數年的全球冬季。火山氣體被噴射到兩個半球,繞著地球移動。火山噴發形成了著名的多巴湖,面積達1130平方公里。多巴火山仍然活躍,如果類似的噴發再次發生,它將直接影響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但是多巴湖超級火山也可以釋放出足夠的氣體來影響整個世界的氣候。到那個時候,地球上的溫度可能會下降,降雪量也將增加,有不少動植物可能因此死亡。2、希利納坍塌

夏威夷大島東南海岸的基拉韋厄火山南部的希利納的坍塌,將使得夏威夷變得非常危險,希利納的坍塌可能帶來12000公里的下降,岩石進入太平洋可能會產生巨大的話海嘯,會在太平洋周圍擴散並到達北美西海岸。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在12萬年前的幾個小時的時間裡,莫納羅亞火山附近發生過類似的坍塌,從而引發了巨大的海嘯。3、北海海嘯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在6200年前,當時地球開始變暖,導致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得周圍的水下沈積物增多。挪威的海岸邊緣變得更加沈重,這導致了290公里長的沿海山崩事件。大量岩石快速掉落海底,科學家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底滑坡事件,它最終在北大西洋引發了海嘯。科學家們認為,隨著地球氣候的快速暖化,未來相似的事件可能會爆發,那對於人類來說,無疑是極具災難性的。4、卡斯卡迪亞俯衝帶

在北美西海岸有一個俯衝帶,它被稱為卡斯卡迪亞俯衝帶。它是一個長1000公里的傾斜斷層,從北溫哥華島一直延伸到加利福尼亞北部的門多西諾角。它分隔了胡安德富卡板塊和北美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向北美大陸板塊移動,最終被推到北美大陸板塊下面。在這裡,太平洋的海洋地殼已經下沈到大陸下面大約2億年了,並且現在以大約每年40毫米的速度下沈。與此同時,因為上面部分被卡住,這就表明如今它們正在進行壓縮,這就會釋放強大的壓力,並帶來大地震的隱患。科學家們甚至預測,這將在未來致使地面坍塌2米,並出現9級大地震。而沿海地區的地震可能會導致海嘯的發生。5、超強太陽耀斑

人類文明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太陽耀斑之一發生在1859年,被稱為卡靈頓事件。當時英國天文學家觀察到了一個巨大的閃焰,它造成大規模的日冕物質拋射,並在不到18個小時的時間裡快速到達了地球,以往這種速度必須為三到四天。與此同時,在地球上的諸多地方都出現了極光,而這是地球磁場的保護結果。除了這種美麗的奇觀,這場太陽耀斑也帶來了危害。當時歐美的電報系統無法使用,因為電報塔發出了火花,電報機甚至也開始自燃了起來,甚至有一些工作人員莫名遭受了電擊。此外,1989年的另一場惡劣的太陽風暴來襲,導致加拿大魁北克電網完全離線,有600萬人受到影響失去了電力供應。由於太陽耀斑經常發生, 一些科學家預言,他們所命名的“Big One”的太陽耀斑很快就會發生,這樣的太陽風暴每500年才發生一次。科學家認為,它強大到足以癱瘓世界各地的通訊系統和電力,持續時間可達數月甚至數年。6、一顆新的小行星在撞擊地球

在過去,一個物體從太空中出現,大到足以威脅地球生命的小行星或彗星最終撞擊地球表面,最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如果這種情況再度發生,其可能會導致海嘯的發生,隨後,一團熱塵埃和蒸汽會跟隨撞擊隕石坑碎片和小行星碎片拋到大氣中。它們會被輻射加熱,如果它們掉回到地上,它們可能會點燃地球表面,帶來熊熊大火。與此同時,它們帶來的衝擊將引發全球地震和火山爆發。灰塵和其他微粒可能會覆蓋地球很多年。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之中,很少有生物能夠生存下來。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一些科學家正在設計一種概念叫“小行星偏轉器”,該想法是通過將炸藥發送到小行星上,然後破壞其表面的一部分,從而改變它的軌道。7、美國黃石超級火山大爆發

在美國黃石公園存在著一個超級火山,在過去的200萬年中,它經歷了3次超級噴發。最後一次發生在64萬年前。它在這裡創造了一個凹陷的巨型坑洞,如果黃石火山再度噴發,就會再次創造一個面積達到3900平方公里的坑洞。它所帶來的影響將比多巴湖超級火山大爆發還更糟糕,因為大多數灰燼會掉落在陸地而不是海洋中。灰燼可能會掉落在兩個美洲大陸上,所有的植被在這場災難中都可能消失不見。動物可能最終會吸入有毒化學物質而死亡,地面會變亮,入射輻射會反射回來進入大氣層,整個美洲大陸將出現嚴重乾旱,物資將被堵塞,電力也將失效。至此,美洲大陸的人們可能遭遇滅頂之災。你覺得這麼可怕的自然災難未來有可能發生嗎?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