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時美國太空總署最新上崗的行星獵手「淩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首次發回了第一批壯觀圖像,拍下南半天的大小麥哲倫星系、星團、最亮恆星等,如果一切符合預期,則淩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可以發現多達 1,000 個新系外行星。
「行星淩日法」是目前天文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觀察一顆恆星時,如果剛好有系外行星從恆星前方通過,就會遮蔽恆星的光而使亮度稍微降低,變暗的程度則取決於行星的大小,這種現象就稱為「行星淩日」。行星淩日法可以讓我們推算出系外行星的大小、是否有大氣層,以及組成大氣層的成份等。
而就在近日美國NASA剛剛啓動了一項新的公民科學項目,希望公眾幫助尋找和識別全新的系外行星。據Space.com報導,NASA新成立的行星巡邏隊徵求民眾志願者查看由「淩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拍攝的所有圖像,因為NASA懷疑其中很可能隱藏著一顆新的系外行星。
這樣,NASA的科學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去專研其他的宇宙事件,而不用自己去整理堆積如山的數據,Space.com報導,這種工作雖然在技術上可以通過一種識別的算法來實現自動化但是許多事實證明了,人類肉眼的判斷才是最正確最無可取代的。負責行星巡邏研究的美國宇航局研究員維塞林·科斯托夫(Veselin Kostov)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自動處理「淩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數據的方式有時會無法捕捉到所有的系外行星。
人類的眼睛非常善於揭露假冒系外行星的物體,所以NASA需要民間科學家來幫助他們去區分類似的行星和真正的行星樣貌。據Space.com報導,行星巡邏隊伍並不是唯一一個通過研究TESS數據尋找系外行星跡象的公民科學項目。另一個名為TESS的項目也在朝著同樣的目標努力,但是用不同的方式分析數據。美國宇航局公民科學官員馬克·庫切納在新聞稿中說:「我們都在同一個數據中摸索,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測量,大家都是朝同個方向前進,希望能一起找到宇宙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