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猿猴是我們人類的近親。據科學家研究,猿猴與人的遺傳基因有 98.4%是重合的。所以人們認為這個物種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最近,這種觀點早已深 入人心。但最近幾十年,“人猿同祖”論卻遭遇了各種挑戰。
1960年,英國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迪在潛心研究了多年之後,根據人類進化 史上的兩個斷檔期和如今人類與猿類、水生哺乳動物之間的異同,首先提出了震驚 世界的“海猿假說”。
他認為,在距今800萬~ 400萬年前,非洲東北和北部由於海水上漲淹沒了大 片土地,居住在那裡的古猿為了生存,逐步適應了海中生活,變為海生動物——海 猿。約400萬年後,海水下降,淹沒的土地重新顯露出來,體表少毛的海猿又回到 陸上生活,逐漸演化為如今的人類。
阿利斯特•哈迪的“海猿假說”一經推出就在學術界激起千層浪,嘲笑之聲 不絕於耳。的確,在人類進化的歷史中,在“古猿”和“南猿”之間有400萬年的 中斷期;在“南猿”和“猿人”之間也有20萬年的中斷期。一百多年來,考古學家 沒有發現任何這兩段時間之內的能夠證明關於人類起源的中間過渡物種的化石。這 個事實的存在,也成為學者們爭論的焦點之一,同時也給達爾文的“人類進化”學 說提出了疑問。其實,這個問題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時就已經注意到 了,因為他也發現化石資料顯示不出完整的進化脈絡,因此便用“地質記錄的不完 全”迴避了這個問題。
如果在當時的條件下,“地質記錄的不完全”尚屬情有可原,但是在過去一個 多世紀之後的今天,當地質考古學家們的足跡早已踏遍地球的每個角落之時,在人 類已經獲得無數古猿化石之際,卻唯獨缺少這兩個斷檔期的化石,則顯然不能用這 個理由來搪塞了。
而且阿利斯特•哈迪為自己的理論找出了豐富的論據。
第一,人的身體表面裸露無毛,卻有皮下脂肪,這與靈長類動物大大不同,光 潔無毛的身體與豐富的皮下脂肪更適宜在較冷的海水中生活並保持體溫。
第二,人體無法調節對鹽的需求,而且要靠“出汗”來調節體溫,這是“浪 費”鹽分的,而靈長類動物卻不需要靠出汗調節體溫,反而具有對鹽攝入量的控制 與渴求的機制,這說明人類是從鹽分豐富的海洋中來。
第三,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都不是遊泳能手。
就在人們對這個理論不置可否時,英國歷史學家邁克•別伊真特表示,約700萬年前,現在埃塞俄比亞北部的阿法爾平原曾是茂密的森林,後來由於大地構造過 程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內陸湖——阿法爾海。若干百萬年之後,它又逐漸乾涸,變 成一片厚達幾百米的黏鹽土荒漠。從前也同樣覆蓋森林的達納基爾高地也在那裡, 據說正是這個“浴場”成了猿的棲身之地。由於森林遭水淹沒,猿猴為了生存,只 好下樹入水。
邁克•別伊真特的研究成果恰好為“海猿理論”提供了依據,但阿利斯特•哈 迪並沒有發現明確的化石來證明自己的“海猿理論”。
“海猿理論”是真相還只是假設?我們只能等待更有針對性的化石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