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古代沒有眼鏡,得了近視眼該怎麼辦?

引言近視,已經是現今社會最為廣泛的現象,根據有關數據調查,在一百個學生中,就有半數以上的都是近視眼。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現代電子設備氾濫,近視眼患者也越來越偏低齡化,這種現象倘若放在古代簡直無法想像。看到這裡,不禁會疑惑,在距今幾千年的古人們會有近視眼嗎?有,不僅有,還是一種富貴病。古時雖沒有電子設備,但想要考取功名的文人不在少數,而古人也是肉眼凡胎,當然也會近視。早在隋唐時期,近視已經成為一種較為廣泛的眼疾,《諸病源候論》中還詳細記載了有關於近視的治療方法。《諸病源候論》顧名思義,就是討論各種疾病病原的典籍,近視眼在其中被叫做“目茫茫”,或是“目不能遠視”。

《諸病源候論》

為何如今氾濫的近視眼在古代卻是一種富貴病?患上近視眼的古人又是如何生活?古人又是如何治療近視眼的呢?故本文的目的,便是通過文人的苦惱、著名大文豪們的“近視眼”生活,以及古人五花八門看書的方法三個方面,以帶領讀者一同瞭解在眼鏡還沒被發明之前,古人是如何熬過被老眼昏花和近視眼折磨的漫長歲月。一、 坐擁萬卷文人的苦惱——因勤奮好學患上了富貴病近視眼形成的過程是這樣的:長期看近處——視覺疲勞——習慣看近處——混合性近視——真性近視,大多是閱讀習慣不良造成的。再想到那些藉著月光,雪色看書的讀書人,拍案結論:你不得近視,誰得近視!的確,古代能符合近視條件的大多都是讀書人,而且還是那種常年讀書的那一類。隋朝以前還好,大家都是誰能打架誰就有出息,哪能個個都是“諸葛亮”呢?再加之識文讀字在那段時期,都是門閥大族們的“特權”,普通人讀書大概率是沒有出路的,於是滿大街都是白丁。但自隋朝發明科舉考試之後,天下百姓坐不住了,之前是沒有機會,現在朝政是敞開大門歡迎讀書人,還不問出身。百姓們是又驚又喜,這一天天的,若只會種田做買賣,如何光宗耀祖?於是讀書人漸漸多了起來,文人們是聞雞起舞,就為了哪天能榜上有名。因此,在隋唐以後,近視眼患者漸漸多了起來。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科舉考試

而在隋以前,歷史有關近視力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但因那時識字率不高,書籍成本也很高,只有富裕的家庭和士人階級才有識字讀文的權力,因此讀書成了一件“奢侈消費”,近視眼也隨之成為了一個富貴病。隨著科舉制度、印刷術等興起,大眾文化迅速普及,而對於讀書人來說,興奮之餘,還有幾分惆悵。惆悵之一,在印刷術普及之後,使得閱讀成本降低,貴族世家壟斷知識和權力的時代成為過去,讀書成為了寒門子弟的晉陞之階梯。這是一件好事,怎麼會惆悵呢?原來,無良商家們為了節約成本,印刷的字體變得特別小,加之科舉試題難度又高,文人們不得不秉燈夜讀,導致視力問題越來越突出。惆悵之二,能秉燈夜讀的文人家庭情況還算不錯,而大部分寒門學子連蠟燭都買不起。白天讀書有自然光沒什麼大問題,視力因疲勞而受到損傷大多發生在夜讀的時候。蠟燭在唐朝時期已被正式推行,其製作原料是一種昆蟲的分泌物,質地硬而脆,燃燒時不至於變成液態,於是這個時期才出現了細長柱狀的蠟燭,成本高昂。北宋時期,秉燭每隻400文,常料燭每隻150文,而根據當時的物價,10文錢就可以買到一斗糧食,換算下來也就是12.5斤,也就是說,一隻秉燭的價格等於500斤糧食。秉燈夜讀一個晚上,大約需要3只秉燭,共花費1200文錢,合1500斤糧食,可見消費之高。當然,普通老百姓是用不上秉燭的,他們晚上照明多用燈油,而宋代燈油一般為植物油,這些植物油不僅可用作照明,還可用來食用。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印刷術

由上可知,宋朝一斤油一百文錢,而書生夜讀一晚就要花費4或5文錢,相比秉燭價格的高昂,燈油的確要物美價廉得多。而那些連燈油都買不起的文人們,就只能就著月光或是螢火蟲來夜讀了。不得不感嘆,原來那些常年秉燈夜讀的文人,不僅勤奮好學,家庭經濟情況還挺不錯。但無論是秉燭還是燈油,燃燒時都會冒出黑煙,隨著時間增長,除開近視,書生文人們眼疾頻生。

出土文物 燈盞

二、 意境深遠還是看不清——大文豪們筆下的“近視眼”大概意思是患有近視的文人已經越來越多,甚至因此耽擱了日常生活和工作,這讓皇帝十分頭疼。不僅普通文人們受視力下降倍感折磨,我們熟知的大文豪們,幾近多數都是近視眼。而在知道他們患有近視眼後,再去看那些意境深遠的風花雪月,一時竟不知是文豪們的高超文筆,還是單純的看不清。唐宋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詩人、詞人們為後世留下諸多絕唱。而與此同時,幾乎大多文人騷客們都被視力的問題所困擾,如杜甫、王安石,大嘆“老年花似霧中看”, 蘇大詩人的弟弟也哀傷道:“少年讀書目力耗,老怯燈光睡常早”,陸遊直呼,“少年嗜書謁目力,老去觀書澀如棘”。那他們看不清的世界裡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唐宋八大家畫像

這篇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作品,大概意思是我還沒滿40歲,看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初讀此文,以為是韓愈因親人去世而痛心自己身體不好卻活得好好的,而強壯的人卻早早離世,借“視茫茫”而抒發悲痛之情。不曾想韓愈的“視茫茫”是貨真價實的“茫茫”,就他描述而言,估計也已經近視六七百度了。以韓愈作品為例,在《聽穎》中,可見其視力無損,而《山石》中,該句的大概意思是,用火把照看壁畫,模糊得看不清楚,可證韓愈出現眼疾症狀。眾所皆知,韓愈的詩在描寫細節這一塊十分優秀,早春是“草色遙看”,晚春“紅紫斗芳菲”,初夏是“榴花照明眼”,寒冬“雪擁藍關”,後卻用“日出潼關四搧開”來描述潼關風景,“欲問前面花多少”來指代山花爛漫的春天,能明顯可見韓愈描述手法的轉變。從另一角度而言,韓愈不愧是八大家之一,無論自己是否“目視茫茫”,都能用獨到的手法將情景描述下來,可見其文筆功力之深厚。總而言之,大文豪們雖深受眼疾折磨,卻心如明鏡,景色依舊美如故,世態萬千依舊繫於胸懷。

韓愈畫像

三、 書僮朗之,水精承目——圍觀古人五花八門看書的方法現代人主要通過戴眼鏡或是激光手術的方式來矯正和恢復視力,而古代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顯然達不到今天的高超程度,那也就是說,患上眼疾的古人等於無藥可醫了?很遺憾,事實的確如此。視力下降的文人們只能幹挨著,看不清就眯著眼睛看,眯著眼睛還看不清的話,只能讓書僮朗誦。近視眼雖得不到根治,但文人們也沒就此聽天由命,想出了不少解決“目視茫茫”而讀不了書的方法。有錢人家喚書僮朗誦即可,普通人家怎麼辦?取水晶,磨成鏡,稱之為靉靆,偉大的發明家們為眼疾患者們發明了一個專門用以讀書的工具。除開靉靆,還有一個更加簡潔的工具,水滴。將水滴滴在書本之上,就可以放大文字,以供眼疾患者觀看。而無論是靉靆還是水精承目,其原理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凹凸鏡,有著放大的功能。

放大鏡

文人們著急的同時,醫者們更著急,疑難病症能解決的不多,但眼疾並未危及生命,也沒有明顯病痛,就只是看不清,怎麼就不能治療了?於是中醫們苦心研究,最後得出結論,看不清的本質是肝出了問題,氣血不足。眼疾患者們也疲於借助外物才能看清的生活,看書還好,出去春遊怎麼辦?看個大概?於是紛紛跑去求醫。醫者們也很負責地出了幾套治療眼疾的方法,第一個,用石菖蒲收油煙,緩解視覺疲勞;第二個,用熱水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清洗,有沒有效就不知道了,至少衛生保持還不錯;第三個,以食補形,藥補加食補;第四個,針灸。假性近視的確能夠通過外物來使視力恢復,而真性近視對視力的傷害則是不可逆的,只能通過戴眼鏡和做激光手術。因此,醫者們幾套治療眼疾的方法是做不到完全根治的,只能是對視力起到保護和緩解作用。

針灸療法用具

結語根據有關專家分析,戰國中後期以荒誕離奇風格著稱的《山海經》中,就有7種防治近視眼的方法,可見被視力困擾的人出現之早。隨著後世文化的普及,現象反映社會面貌,寒門學子有了晉陞官場的機會,也大大提高了文人患上近視眼的機率。當然,古人患有近視眼的人數和今天相比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人群也是因讀書而致。三更燈火五更雞,為了考取功名,書生們白天用功後,晚上也沒落下功課,就是為了一朝能金榜題名,不知不覺就熬壞了一雙明目。但對於大多數文人而言,眼疾帶來的困擾顯然沒有不讀書帶來的痛苦之深。無論是書僮朗之還是各種中醫治療,其根本都是為了多讀一些書,看似五花八門,趣意盎然的背後,藏著的是他們無限的辛酸。較古代相比,如今的醫療技術能解決以前醫學大部分的疑難雜症,近視也不再成為困擾。而除開備考的考生外,在能享受看清世界的同時,很少有人還會坐下戴上眼鏡完整地看一本書了。眼花繚亂的業餘活動豐富了生活,強大的科技發展讓我們不僅能看見雲層之外,還能看到身體細胞的構造等。但因此,我們比古人們更博學了?亦或是內心比古人們更充盈了?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