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在老鼠身上發現被稱為Q神經的睡眠開關,只要經過強烈刺激,老鼠身體就會變冷進入類似冬眠狀態,未來如果能讓人類成功冬眠,有機會廣泛應用在醫學及太空旅行方面。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10月,一名男子在日本神戶市六甲山遇難,24天後獲救時體溫僅有攝氏22度,就算不幸罹難也並不奇怪,但這名男子居然仍有微弱呼吸,最後保住一命。
這種情況跟「冬眠」極為雷同,但在這個引發騷動事件的10多年後,讓人聯想到「人類只要開啟某個模式也有可能冬眠」的新聞出現,那就是從老鼠身上找到了「睡眠開關」。
如果未來「人工冬眠」可以成真,將可望用在醫療方面爭取治療時間,或是用在太空旅行,實現太空人前往火星探險的想法。
日本筑波大學國際統合睡眠醫科學研究機構教授櫻井武等人,6月在老鼠身上找到了能造成類似冬眠狀態的腦神經迴路,並將研究報告發表在英國的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在老鼠的實驗中,只要強烈讓主掌腦部睡眠與清醒的一部分神經(稱為Q神經)活動,老鼠的身體就會變冷然後靜止不動。
這種降低體溫與體內代謝,以便將能源消耗減到最低程度的冬眠,可說是一種「極致節能」;對生物來說,成了一種阻止時間流逝的方式。
非常熟悉冬眠領域的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山口良文說,很多哺乳類都會冬眠,所以無法否定人類冬眠的可能性。人類的祖先曾走過冰河時期,讓這種能忍耐嚴寒的系統進化,也不是不可思議的事。
在日本北海道、東北地方、北歐及北美等地,一到冬天的酷寒會讓人類活動降低,出現像是憂鬱症狀的「冬季憂鬱」,有人推測,這種症狀會不會就是人類過去曾冬眠過所留下的痕跡。
專家對冬眠持慎重態度,認為還有更多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就算如此,這次櫻井武等人的研究發現,還是大大地刺激了人們對「這種時候想人工冬眠」的想像空間。
只要有刺激Q神經的化學物質,或許就能像老鼠一樣進行「冬眠」;只要能讓體溫跟代謝降低,就能延緩像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進程,爭取更多就醫的時間。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協助的一間企業曾提出過一份報告書,如果太空人能進入冬眠狀態,減少所使用的氧氣與食物,針對搭載6人、朝火星出發的小型太空船進行試算,就算是地球往返火星需400天的旅程,只要能進入冬眠狀態,對太空人來說也就是一瞬間的事。
歐洲太空總署(ESA)2019年也表明正在研究人工冬眠,雖然進一步的技術研發仍有必要,但也為至今只能在科幻電影看到的世界,帶來一點現實的味道。
就算不會冬眠的白老鼠,只要刺激Q神經周邊,一樣會出現類似冬眠的狀態,而包含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幾乎都有Q神經。櫻井說,要說人類擁有冬眠的能力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