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虞涵棋火星上縱橫交錯的山谷,普遍被視作古代河流的遺蹟。8月4日,《自然-地理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刊登的一項研究卻用新算法模擬出,許多“疤痕”確實曾為水流沖刷而成,但並非是地表自由流動的江河,而是冰蓋下排出積水的暗道。比較發現,這些火星山谷與加拿大北極圈德文島的冰下通道,存在驚人相似之處。如果成立,這項研究推翻的不只是火星河流,而是一整套古代火星溫暖濕潤的假說,已主導火星氣候研究數十年之久。從前的火星不冷?就在過去的半個月內,中國的“天問一號”、NASA的“毅力號”和阿聯酋的“希望號”火星探測任務紛紛啟程奔赴火星。他們將提供對火星地表、土壤成分、氣候環境更進一步的認知,甚至尋找過去生命存在的證據。他們將面臨一顆寒冷貧瘠的紅色星球。磁場已經消失,大氣層幾乎剝落殆盡,密度不足地球大氣層的1%。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火星地表平均溫度低至零下63攝氏度。然而,主流觀點認為,古代火星的風貌截然不同。那時候,火星的大氣層更為周密,因而更溫暖濕潤,存在一整套由河流、湖泊和降雨組成的水循環系統,可能為微生物提供宜居環境。那些奇形怪狀的山谷、兩極覆蓋著的巨大冰蓋,以及遠程探測到的疑似地下冰和地下滷水的存在,都為“故火星溫暖濕潤說”提供了佐證。火星氣候滄海桑田的變遷,由此成了一樁焦點懸案。冰川“下水道”然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地球、海洋和大氣科學系的研究團隊注意到,許多火星山谷和加拿大德文島的冰下通道看起來極為相似。德文島地處北極圈內,氣候嚴寒、土地荒蕪,被稱作地球上最接近火星的地方,NASA也會在當地開展太空訓練。原來,地球上的山谷有許多不同的起源,有些由河流沖刷而成,有些由冰川侵蝕而成,有些有其他星辰過程,每種類型的形狀都各有特別。
火星莫米山谷(上)與德文島冰川通道(下)的相似性研究團隊認為,從衛星圖像來看,火星上這些山谷和山谷之間也大不相同,暗示多種因素參與其中。為此,他們分析了10000多個火星山谷,沒有籠統地歸類,而是用統計學上有意義的方式,利用新算法重建其侵蝕過程。結果表明,火星古代冰蓋底部的融水在冰下自然形成了排水通道,從而大規模“雕刻”出了山谷。只有一小部分山谷網絡符合地表水侵蝕的典型模式。生命庇護所?這個冰川“下水道”理論在氣候上對應一個較為涼爽的模型,比起古火星溫暖濕潤說更容易解釋。畢竟,火星還在地球的外圍,離太陽更遠,數十億年前,太陽輻射也還沒那麼強烈。不過,如果沒有過溫暖的氣候和大規模的河流,火星過去還可能存在微生物嗎?現在的“好奇號”以及未來的“毅力號”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在這些水道的沈積物中尋找有機分子和古微生物的證據。該研究團隊表示,這些水道如果確實是冰下通道,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不減。一層厚厚的冰川宛如天然的庇護所,隔離太陽輻射,提供穩定環境。責任編輯:李躍群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