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代牛的發展史:騎牛引領座駕潮流,古代名人為何對牛情有獨鍾?

導語"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負傷?"牛在歷個朝代的辛酸創業史,鑄就了它們"辛苦"一詞的美麗華章,牛的作用你可曾知曉?古代的名人騷客又為何對它情有獨鍾?是抹不掉的文藝情懷,還是它有著自身的妙不可言,讓我們一窺古人對牛的那份獨特情懷!


東西兩週與春秋,古代名人對牛懷有特殊情感
牛在我國一直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對耕種自然就有著較深層次的研究,牛也就因此在我國古代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古代耕牛犁地


它不同於豬羊等牲畜被人們在飲食方面廣泛使用,它的地位與作用在當時絕不只是為滿足於人們的口福而存在,它的用處在每個朝代都受到了統治者的追捧。而在古往今來的千年長河裡,也同樣是有著不少的名人誌士對牛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懷。就比如在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老子,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騎牛愛好者。

古代人騎牛畫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等等稱謂,可見老子在古代歷史中的地位。然而現實恰恰與他自身相反,老子並沒有像古代其它的文學大家那樣,成為人人追捧的座上賓。雖然這可能與他自身"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有著較大的關係,但還是很惋惜。老子沒有成為一代顯赫的鴻儒,卻做了周王室的一個圖書管理員,從此老子過上了讀書抄經,品味人生的野鶴生活。

據古人留下的典籍記載老子喜好騎青牛,在現今的台北博物館中有著一張"老子騎牛圖",圖中老子身騎青色犍牛,手持書卷,看向飛蝠,模樣生動有趣,極富仙風道骨。據劉向《列仙傳》記載"後周德衰,乃乘青牛離去。入大秦,過西關",老子也就此正式結束了自己圖書管理員的職業生涯,開始了自己的雲遊生活,也為自己的一生蒙上了一層神秘之紗。

老子騎牛圖


從古人那兒我們可以得知老子喜好騎牛,我們不妨就此一推他的這一喜好。牛在我國的地位極重象徵著農業的發展,而青色又恰好在我國象徵著東方、無盡的生命力,帶有濃厚的東方古典文化氣息。老子騎牛這也與他喜好思考人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牛生性慢頓、步履平穩,自然適合思考,所以老子好騎牛這也與他的實際需求有著極大的關聯。說完老子騎牛的故事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騎牛愛好者,相比較老子的史學記載,這一位就顯得不具有很高的說服力了。相信不少人都看過《封神榜》這類的電視或典籍,在這之中有著一人叫黃飛虎,他的坐騎就是一頭牛,在《封神演義》一書中記載道,五彩神牛有五彩毛髮、力大無窮、可以騰雲駕霧、腳程極快,是上古聖獸。

五彩神牛


當然這只是虛構杜撰,不過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人對牛還是極大地尊崇的,也從側面印證了牛在我國的地位之高。 漢室中興,騎牛打天下前文中我們提到的兩位愛牛者皆是東西周春秋時期的人物,從對他們的描寫我們就可以得知在那個時期牛的地位是極高的。但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滄桑、年輪運轉,牛的地位還能經久不衰嗎?戰國末年天下一統之勢明朗,始皇稱帝、建立秦國,至秦二世亡。隨後便又開始了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楚漢爭霸。在經歷了這樣一段長期的鬥爭之後,國家百業待興。

秦朝末年楚漢爭霸形勢圖


因為常年徵戰的緣故,我國的戰馬嚴重短缺,牛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就發揮了他重要的交通作用。在漢朝的大街上經常可見牛拉車的一番景象,這是牛車正式應用的一大表現,也是當朝的統治者的一大英明之處。因為當時正值漢朝初立戰馬短缺,而國家又常有外患騷擾,所以統治者才想出了天子官員騎牛出行的主意。這樣一來既可以援助前線,又減輕了國家的馬匹負擔,可以說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而漢朝的整體實力也明顯因為這一系列的舉措有了大的提高。牛車也因此漸漸地被人們發掘,因為當時的道路不比現在的柏油路平坦,全部都是土石鋪設的,所以就難免會有一些坑窪之處,牛車行駛較慢,所以騎乘者也能感受到極大的舒適感。

古代牛車


但如果是馬車的話在這種地形之上就難有這種舒適的體驗了,而人們對牛的喜愛也因此大大地提升,牛車也受到了廣泛的應用。追溯牛車的起始源頭,其實牛車的使用的並不是就此開始的,早在《尚書》之書中就有記載道,"週天子駕六,臣下駕四"的說法。只不過當時駕車之風還不是非常盛行,而且馬匹也不是非常短缺,所以一般駕車還是會以駕馬為主,只有馬匹供應不上的時候才會有駕牛的出現。但從此我們可以得知牛車的使用早在東西周時期便已經開始。

古代牛車


到此我們承接上文漢朝的歷史可分為東西兩漢,騎牛之風的二次興盛是在東漢完成的,當時正值漢光武帝劉秀興起,王莽政權被推翻,劉氏集團重新主掌大權。但是因為長年的戰亂再加上統治者無道,所以百姓的生活早已苦不堪言。劉秀上位後立馬便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據《後漢書》記載道,劉秀稱帝后大力發展國內各個行業,釋放奴隸促進生產,施行度田制度。

而這一系列的政策中就包括了官員騎牛的這一說法,所以在當時上到天子下到官員百姓,騎牛之風大為盛行,一些關於牛車的製度也應運而生,牛車等級的高低主要是看牛車的頂蓋、帷幔,帷幔上的花紋刺繡也像徵了騎乘主人地位的高低。

古代人坐牛車


然而牛車的應用也絕不止於此,它最大的應用還是在戰場之上。據《後漢書》記載"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東漢初年是有多麼的貧窮,打仗騎牛上戰場,連馬匹都要靠繳獲,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部傳奇創業史了!不過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劉秀也因此成為了一代明君。文人騷客皆愛牛,詩詞之中盡顯魅力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我國的歷史上牛有著極大的戰略作用,它不僅可以作為戰場上的坐騎,還可以在生活中代替馬匹,充當一些別的角色。牛的應用層面廣泛,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尤其受到了文藝青年的喜愛,其中大部分的詩人詞人也都樂意騎牛、愛牛。就比如我們唐朝的大詩仙李白,李白曾經寫詩道"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李白用他千年的豪情化作瓊漿灑滿天際,以天地為欄桿,鼻上無有繩索,這首詩也恰恰印證了李白當時的少年心境,那種無拘無束、放野四下的自由豪情自然而出。

古代孩童放牛


說完李白再接著談談我們的陸遊,陸遊在多首詩中都有著對牛的描寫,陸遊在《飲牛歌》中寫道"溪請喜不汙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尤力。"從這首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出,陸遊看重的是牛身上的那種品質,陸遊喜歡那種精神所以在詩中也常常樂於以牛喻己。

陸遊畫像


當然喜愛牛的詩人遠不止這幾位,就此不妨想一想,到底是因為什麼才能夠讓得那麼多的文藝青年對牛有著如此強烈的喜愛之情。其實細想,我們便可以發現其中的奧秘,他們這些後期的文學才子都與上文的道家先祖老子有著共同的想法,因為牛的背脊寬平適合躺,能夠給詩人舒適之感,騎牛也可以推敲詞句在慢行中體味語言魅力,而且在雲遊時還可以慢慢欣賞路上的美景,寄情於山水之間。就比如我們熟知的詩人賈島,我們都知道他喜好騎驢推敲詞句,但是我們卻不知道他也愛騎牛,因為這兩者之間都是屬於那種步履平慢的類型,能夠滿足賈島悠然的心境,所以詩人賈島才會對其鍾愛有加。而且詩人的心境一般都是較為超脫世俗的、常喜歡做一些與常人不一樣的事,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的詩人都喜歡騎牛的原因之一。

草甸上的牛


結語
牛的地位與用處在我國的每個時期幾乎都非常高,一直發展到現代科技武器的出現,牛的地位才有所下降,逐漸被應用到生活中的飲食中去。"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牛的發展就此告一段落,它能深受古人的青睞,這與它自身的優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的我們也應當學習這種品質,藉著古人的文學之風一品曾經的種種風騷!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