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對於現代人來說,洗澡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每家每戶都有單獨的洗浴空間,甚至連很多大學幾平米的宿舍也會有獨立的衛浴。而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很多洗浴用品也應運而生,可以說現代有著非常豐富且便捷的洗浴方式。甚至在我國北方地區都會有專門的洗浴中心,通俗點說就是我們口中的"澡堂"。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洗一個酣暢淋漓的熱水或者冷水澡都是非常舒服的選擇。
現代澡堂
現代人有這麼方便快捷的洗浴方式,那麼在生產力水平、衛生條件等各方面都不夠發達的古代,人們又是怎麼洗澡的呢?古人對待洗澡這個行為的態度就比現代人莊重嚴肅很多了。古人將洗澡稱之為沐浴,沐是清洗頭髮,浴則是清洗身體。無論進行上朝還是祭祀等莊嚴活動之前,人們都必須要先洗澡。沐浴方式花樣繁多盆浴雖然關於古人究竟何時開始有洗澡這個概念的言論眾說紛紜,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古文字和實物基本確定,起碼在商周時期,古人已經有用浴盆洗澡的行為了。湯盤作為商朝第一個君主成湯洗澡時用的青銅浴盆,雖然在唐代時已經遺失了,但是仍然可以作為考證沐浴文化的有力物證。我國至今保存有周初季子白洗澡用的青銅浴盆,該盆長三尺九寸,寬二尺四寸,深一尺二寸。此浴盆上還雕刻有多達110字的銘文,用來記載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禦獫狁的功績。
季子白青銅浴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洗澡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非常普遍的行為。據史料記載,在曹國時,曹共公由於好奇曾在晉國公子重耳洗澡時躲在浴室簾子後面偷偷看其是否擁有聖人之相,此事作為趣聞被記錄下來,雖然在當時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專門的浴室為古人提供洗澡的專屬區域。據《週禮》記載,古人將我們所說的浴室稱之為湢,將木製的浴盆稱作杅。從《週禮》的記載來看,古人由於留著長發,更容易藏汙納垢。因此當時規定人們每三日洗一次頭,每五日洗一次熱水澡。並且在洗澡的過程中還需要遵循沐浴的禮儀規章,需要按照固定的程序進行。《禮記》中提到,洗澡要用兩條浴巾分別來擦拭身體。由於當時都是用浴盆洗澡,因此出浴盆後還需要先站在草蓆上用熱水沖洗一遍再擦乾穿衣。洗完澡還要通過"進飲"來緩解短暫的口渴。洗澡水在古代主要來自於井水,據禮儀規定即對不同性別沐浴的禮儀規定也非常嚴苛。
《週禮》
浴池商周以來,人們一般都用浴盆盛滿水來洗澡,但在人數眾多並且又集中的特定地方,往往難以滿足盆浴的條件和需求。隨著朝代更替和社會變遷,慢慢便出現了人工浴池。皇宮和寺院是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地方,因為這兩個地方分別有大量嬪妃和僧人聚集,共同生活的人比較集中並且數量繁多。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就曾在秦始皇鹹陽宮的古蹟中發現有供妃嬪使用的大浴室,其中的排水管和地漏都是陶製品,並且其專門用作供暖的壁爐也對現代考古有著非常大的歷史意義。南北朝作為我國佛教流行繁盛的主要時期,洛陽的廟宇最多時到達一千多所,因此人工浴池也變得相應普遍許多。據楊銜之的《洛陽伽藍記》所描述,洛陽寶光寺的後園就建有一間龐大的浴室,裡面的浴池是由各種巨石堆砌構造而成的,浴池旁邊有一口專門供給水源的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典籍中存在關於佛寺浴池的記載,這也說明了浴池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寶光寺
《事物紀原》中有記載,用浴池洗澡其實是西域的舊俗。因此,我國人工浴池的建立雖然最早被發現於秦朝,但是大量的投入建設和應用應該是在受到佛教文化入侵和影響之後。古代的浴池多取用井水,在寒冷的冬天井水的溫度實在不適宜洗澡。這時候溫泉浴池的好處就凸顯出來了。唐玄宗為了更好的享受驪山上的溫泉,下令修建了許多功能各異的溫泉浴池,比如"禦湯"是為了皇帝洗澡而專門建設的、還有"妃子湯"為貴妃使用、著名的"長湯十六所"是專門給嬪妃們洗澡用的,總共的浴室有數十間之多。我國考古工作者也在唐代華清宮禦湯遺址內發現了許多規模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溫泉浴池。在《華清宮感舊》、《宮詞》等歷史著作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些溫泉浴池的建造工藝和裝置都有著很高的水平,十分精巧,令人叫絕。
唐代華清宮禦湯遺址
公共浴池到了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商人、手工業者、平民、軍人等各種角色的市民都有著不同的衛生需求,於是逐漸出現了商業性的公共浴池。北宋汴京的甜水巷中有"浴室院",南宋臨安中還湧現出了專門的洗浴行業組織,叫做"香水行"。比較有意思的是,人們為了方便辨認,會在浴室的門口懸掛上水壺以作標誌。這些公共浴池中還有專門為顧客揩背的服務人員,與我們現代的搓澡服務有異曲同工之妙。蘇軾還曾寫過詼諧小詞來形容此番場景"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有的浴堂還會兼職營業有"麵湯",商業氣息十分濃厚。
古代浴池
到了元明時期,商業性的公共浴池更加大眾化。浴室服務的對象階層十分廣泛,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項目也逐漸多樣化。元代時,蒙古民族愛洗冷水澡。因此,杭州的許多街道都出現了專門的冷浴澡堂。《馬可波羅遊記》和《樸通事諺解》都對此有所記述。到了明代,人們習慣於將浴室稱作"混堂"。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道:可見明代公共浴池有多麼的普遍了。洗浴用品去垢我們洗澡的時候都會用到洗髮水和沐浴露來清潔,古人洗浴時自然也不只用井水清洗。據文獻記載,漢代以前的人常常用"潘"作為洗澡的常備品。潘其實就是淘米水,古人常常用燒熱的淘米水來清洗臉頰或者雙手,甚至也可以用它來洗頭。魏晉以後,澡豆作為一種新型的去汙劑橫空出世,在當時可謂是頗受歡迎的一種高級用品,它可以用來洗手洗臉從而保持皮膚的光澤。此外,宋人還用皂英來洗臉洗衣,這也是肥皂的由來。
用澡豆給兒童洗澡
古人洗澡水常用蘭草為浴湯,稱作"浴蘭"。用蘭湯沐浴不僅可以使自己周身擦淨後仍然帶有香氣,而且起到呵護皮膚、保養皮膚的功效,類似於我們現代沐浴露的作用。護膚洗完澡後,古人很早便懂得使用所謂的化妝品來呵護皮膚。魏晉時期,石崇就在衛生間裡放置了專門用作洗手洗臉後擦手塗面的"沈香汁、甲煎粉"一類東西。甲煎的成分包括香且美麗的花果的濃縮物和蠟,此物可以呵護嘴唇,防止口唇在乾燥的天氣裡皸裂。甲煎在唐代宮廷中就已經非常的普遍了,唐明皇在臘日常常賞賜此物給群臣。同時很多女性還會在洗澡後用"面油"來保持皮膚白潤,從而達到維持容顏美麗、皮膚光滑的功效。古人夏天洗澡後,還會在身上塗一些香粉,這種香粉叫做"英粉",相當於現代爽身粉一類的用品。此物可以使皮膚光滑,彷若新生兒的肌膚,同時還可以散髮香氣來遮掩汗臭,同樣在唐代被人們普遍使用。到元明時期,人們還會在洗浴後用"薔薇露"進行塗抹擦拭,這相當於如今的花露水了。可見,古人雖然各方面條件不如現代發達,但是衛生意識和保養意識都非常的強了。並且隨著朝代更替和社會進步,洗浴文化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洗浴禮儀規制虔誠禮儀商周時期人們對待"沐浴"是異常虔誠的,那作為禮儀大國,我國古代自然為沐浴設置了許多規章禮儀。比如舉行或參加祭祀活動之前必須先進行沐浴的環節,那時候的人們洗澡並非只是為了清洗身體,更重要的是為了洗滌心靈。週人還將沐浴納入了"孝"的範疇,《禮記》中也規定了沐浴要按照具體的步驟和流程進行。平民家庭也不能輕視沐浴,三天一洗髮,五天一洗澡。這也為古時的洗澡沐浴增添了莊重嚴肅的色彩。
《禮記》
休沐制度到了漢唐時期,洗澡日益受到人們和君主的重視,國家還因此相應地制定了休沐制度。漢代官員因為是入署辦公的模式,日夜的吃飯和休息都在其中,因此每五日放一次假官員才可以回家洗澡休息。唐朝與漢代略有不同,官員散朝後可以回到自己家中,但是仍然遵循每隔五天休息一次的規章制度。關於這一點,許多唐人的詩詞歌賦中都有涉及,由此可見自漢朝到魏晉再發展到唐代初期,官員都是五日一休沐。這也說明,隨著古代社會和王朝的發展完善,洗澡不僅變得普遍化,而且也存在製度化現象。結語: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人們洗澡已經從盆浴、池浴發展到淋浴、桑拿浴等方式,模式也從嚴肅莊嚴的"沐浴淨身"發展到日常化、大眾化的日常活動。總得來說,古人沐浴文化是趨於更加衛生、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的。參考文獻:《週禮》《禮記》《唐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