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代中國第一張世界地圖的前世今生,生於明朝的它如何驚豔世人?

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地球的腳步,我國有鄭和下西洋,西方有麥哲倫環遊地球。他們都為古時候世界地圖的編繪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的素材。關於古代世界地圖,有一幅你不可不知道的國寶級文物—— 《坤輿萬國全圖》。

這張地圖繪製於明代萬曆年間,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他的宮廷彩色摹繪本現被保存在南京博物院,是國內現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這幅世界地圖的珍貴之處在於,它不僅是當時最先進、最詳細、最準確的世界地圖,而且更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坤輿萬國全圖》讓當時的中國人第一次認識了世界。而那圖上佈滿關於地球知識的圖表和文字更像是一部關於地球的百科全書,強烈衝擊了中國人固守千年的天下觀。《坤輿萬國全圖》真容:嚴謹細緻,可讀性強《坤輿萬國全圖》長380cm,寬192cm,圖的開頭是用楷書題寫的圖名《坤輿萬國全圖》。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是地的意思,“輿”的本意是車底座,延伸為“承載萬物”。因此,《坤輿萬國全圖》也就是今天所謂的世界地圖。整幅地圖由3個部分組成:橢圓形、顏色豐富的世界地圖;4個角上的天文圖和地理圖;解釋說明文字。主圖部分給人強烈的震撼。顏色淡雅,視覺舒適,便於觀看。例如,粉紅色的是南北美洲,淡黃色的是亞洲;山脈以用淡綠色勾勒,河流以雙曲線繪寫,海洋用深綠色畫出波紋。地圖還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插畫形式,極具時代特色。在各大洋中,還畫有16世紀的帆船,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南極大陸上有大象、獅子、駝鳥、恐龍等動物。

整幅地圖和諧而又富有層次感,嚴謹、細緻的程度可見一斑。作為輔助的天文圖和地理圖,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開拓了當時國人的眼界。除此以外,利瑪竇還增加了各種便利貼式的註釋,這在西方絕無僅有。他用文中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自然資源,宗教信仰等。比如,在南美洲國家伯西爾,也就是現在的巴西地區,他寫道:“伯西爾,此言蘇木。此國人不作房屋,開地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鳥毛織衣。”《坤輿萬國全圖》的前世:中西交融的文化瑰寶公元1601年,意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和一位中國官員李之藻合作完成了一幅全中文版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獻給萬曆皇帝。傳教士利瑪竇,是第一位鑽研中國典籍的西方學者。利瑪竇習漢語,穿儒服,行中華禮儀,取中文名,以明代儒生自謙,被尊稱為“泰西儒士”。他通過“西方僧侶”的身份,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利瑪竇在編制《坤輿萬國全圖》時,參考的資料並非完全源自西方,而是藉鑑了大量的中國典籍,因此該圖是一幅中西合璧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沒有採用中國傳統的“計裡畫方”繪圖方法,而是採用了當時西方流行的橢圓形投影。可以把世界地圖的繪製過程想像為,把橘子皮剝開,平鋪在桌面上。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坤輿萬國全圖》還有一個無與倫比的創新點:將古中國的位置更接近世界中央。在沒有現代地圖投影理論和地理信息系統的400多年前,利瑪竇運用高超的數學技巧,改變中央經線,重新對西方地圖資料進行投影轉換。以170°經線作為中央經線。這樣一來,中國便更接近世界中央,而美洲大陸則從地圖的左邊移到了右邊。我們現在在國內所看到的世界地圖的構圖,就是受他的影響。《坤輿萬國全圖》為古代中國帶來的珍貴價值1.傳播地學學說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地圖左下方寫下長篇介紹文字,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引入“地球”的概念。他引證中國古代的渾天說“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並解釋說“天圓地方”中的“地方”是指“有謂地為方者,乃語其定而不移之性”,而不是說大地是方形的。利瑪竇還引入了“南道”、“北道”的概念,它們分別對應地球的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完美解釋晝夜長短的問題——“日行赤道則晝夜平;行南道,則晝短;行北道,則晝長”。既然是繪製地圖,那圖上的“1度”對應的實際路程是多遠呢?利瑪竇給出了回答:“查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北極出高一度,南極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北極入低一度,南極出高一度”,即“每一度廣二百五十里” 。考古學家陳夢家曾詳細考證過,康熙時期,1尺等於31.8 釐米, 1裡等於572.4 米,折合1 度便是114.480 米。這與現代地理教科書上同一經線圈上緯度相差1 度或赤道上經度相差1 度約111 千米非常接近。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2.啟蒙近代地學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中,首次向中國介紹了關於地球科學的先進知識,系統地引入地球的觀念,他使用的一些名詞如地球、赤道、歐羅巴、亞細亞、加拿大等,現今仍在使用。

如今,雖然站在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會發現存在著文字謬誤,但那主要是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另外也有西方傳教士自身侷限。可是,利瑪竇利用這一教科書式的世界地圖,第一次向中國系統介紹了西方科學中與地球有關的科學知識,是中國地學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其功績不可磨滅。我國著名礦物學家葉大年院士在《中國地質學的產生與發展——寫在地質調查所創建100 週年之際》一文中,盛讚《坤輿萬國全圖》給古老中國帶來了西方的“新地球觀”,西方近代地學在中國由此啟蒙。《坤輿萬國全圖》的今生:幾經流轉,刻本失傳利瑪竇逝世後,《坤輿萬國全圖》漸漸歸於沈寂。明末戰亂紛爭,巨幅《坤輿萬國全圖》很快便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這幅曾經的“爆款”世界地圖,僅存於時人編撰的典籍中。可惜後來的典籍相互抄摹,越抄越雜,越抄越亂,後人很難一窺究竟。根據《明史》記載,《坤輿萬國全圖》的遭遇和康熙年間編制的《坤輿全圖》相像,一直被塵封在故紙堆中。以致於在100多年後的《清實錄》中,還記載著道光皇帝的地理學問題:“英國這個地方周圍幾許”、“我國與俄羅斯是否接壤”。

這張地圖在萬曆三十年被臨摹後,原本漸漸失傳。直到1922年,這幅圖的臨摹版出現在北平的古董市場上。當時,北平悅古齋主人16歲的兒子韓博文,在曉市上看到一幅很大的地圖,攤販說是宮裡出來的東西,要價20大洋,圍觀的人群均對此不以為然。韓博文卻仔細地觀察起這幅地圖,並不動聲色地將他買下,帶回悅古齋給父親過目。隨後,韓父邀請了晚清進士金梁前來研究。金梁知識淵博,他略加考證後,便確認這幅地圖就是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臨摹版,屬於清宮的內藏。隨著抗戰爆發,《坤輿萬國全圖》隨著其他的文物一同南遷,流轉到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在全國解放後,這幅地圖最終被留在南京博物院。

寫在最後當如今的我們回顧這段塵封的歷史時,在為古人高超的地學研究水平、不遜於現代人的智慧感到驚嘆的同時,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近代100 多年來中國地質學和測繪學發展的不易。重拾《坤輿萬國全圖》這件珍寶,或許對激勵後人更深入地探究我國古代與西方的交往歷史,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特殊的借鑑意義。沿著古代學者為我們鋪好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斷前進,不斷超越,這或許便是人類研究歷史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