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塵封兩千多年的秦兵馬俑重見天日,直接彌補關於秦代的大量歷史空白,為還原、瞭解、研究秦代歷史提供出最直接的實物參考。兵馬俑很多細節並不被人注意,但絲毫沒有影響這些細節向世人訴說著那段輝煌時期發生過的重要“小事”。兩千多年前的殺馬特們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從上到下得到顯著增強,其中以秦國軍隊戰鬥力的提升最為突出。當其他六國軍隊和秦軍對陣時,望著對面秦軍的髮型,不僅滿頭問號“什麼東東?平時狂也就算了,髮型也要這麼拉風?”
秦始皇沒有想到,當兵馬俑再次重見天日的時候已經是兩千多年以後。依賴於現在的技術大致復原出兵馬俑原本的模樣。大多數看過兵馬俑的遊客都沈醉於陣列所散發出的氣勢,完全忽略了兩千多年前的殺馬特們。沒錯,就是秦軍的“髮型!髮型!髮型!”
抱歉,搞錯了
應該是這樣
這樣
以及這樣
當現代人在考慮剪個什麼髮型能更好的吸引妹子注意時,人家秦軍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梳中分了。高冷、搞怪、可愛各種各樣的風格,無不彰顯著大秦與眾不同的個性。
我們印像中古人的髮型肯定是中規中矩,髮髻在中間,兩邊對稱。
一貫喜歡標新立異的秦軍在髮型上也要區別與其他諸侯國。其實,看似囂張的髮型和秦軍戰鬥力的提升有關聯直接。並不是因為可以在對陣時起到對敵軍的威懾作用,而是商鞅變法中推行軍功制後出現的“贈品”。老規矩,先大致介紹下背景當時的秦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很大的階級矛盾,主要就是土地私有的地主和農民發生衝突。登上政治舞台的地主階級無限制的壓榨農民,農民階級自然不甘心一直被壓迫。聰明的秦國統治階級利用兩者的矛從中謀取自身利益。於是乎,商鞅變法應運而生。在商鞅變法制定的條例中如果底層想躋身上層,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戰場上殺敵立功。很顯然這正是推行軍功制的秦王想看到的結果。
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推行軍功制最徹底的一個,軍功制推行到什麼程度,士兵的戰鬥力就能提升到什麼程度。秦統治者強行讓底層覺醒秦國推行軍功制是告訴大家,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意思就是不管你家是平民還是貴族,只要在戰場上立功才能授爵。貴族子弟肯定是表示反對,但普通人看到希望後肯定雙手支持。況且秦國大部分都是底層,對比來看貴族和地主階級佔比例少之又少。在戰場上殺敵不只是能獲得獎勵,還能獲得一定的土地權和讓整個家族脫離下層階級獲得政治權利,這對世代躬耕於鄉野飽受地主階級壓榨的底層具有致命的誘惑。
秦國不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例如秦將白起和王翦都是出身底層。英雄不問出處的概念在這時候被奉行為真理。筆者猜想,看到這裡的讀者心裡肯定和當年對陣秦軍的六國士兵一樣,心裡有很多的問號?你扯犢子呢?這些和髮型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各位讀者大人,稍安勿躁,有了前面的鋪墊下面才能直接切入進去。在軍功制中有這樣一條,也是整個秦國軍功制中最得底層人心的一條;戰場上取得敵人首級越多獲得的賞賜越多。可打起仗誰知道你殺了多少人,所以秦軍殺一個敵軍後便割下他們的頭顱別在腰間,這也是為什麼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的緣故。想像一下,一群腰間別著敵軍首級的秦軍站在六國士兵面前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和氣勢。
秦國軍功爵制弊端中被忽視的細節當然,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一項制度的誕生往往伴隨著漏洞,並且這些不足短時間內很難被完全修復。這項看似公平公正的措施最大的漏洞就是忽略了貪婪的人性,所以在戰場上總有一些士兵想走捷徑,彎道超車。
打起仗來飛沙走石,殺聲震天,一片混亂!戰場上的敵人不僅防備十足還具有相同的攻擊性,但戰友沒有防備啊!所有當時有的秦軍直接趁亂砍兩個自己人湊數!甚至很多秦軍在戰場上為爭奪首級打的不可開交,《秦律封診式》中也記載著秦軍在戰場上割取陣亡戰友首級冒充敵軍首級的內容,這些秦軍還不在少數。秦國頒布軍功制的時候要求獲得的敵軍首級要有軍官佐證,軍官是不能拿著獲取的首級邀功行賞的,這樣一來軍官很難從中獲取利益,難免會出現士兵和軍官沆瀣一氣的現象,士兵割取敵軍首級後讓軍官佐證,獲取利益後給軍官一定的好處,這樣下來皆大歡喜。鑑定首級的軍官不是不知道裡面的黑幕,但想避免實在是太難。有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有一項方法可以直接辨明士兵拿來邀功的首級是不是戰友的首級,那就是髮髻。沒錯,還是髮型!髮型!髮型!由楚到秦的偏髻間接輔佐軍功爵制的推行看過歷史劇《大秦帝國》的朋友可能是好奇,為什麼秦朝人的髻總是歪的呢?或者還有中分後面用辮子勒頭髮呢?這也是《大秦帝國》裡值得稱讚的地方,劇組對秦國人當時髮髻方面進行了高度還原。
將軍俑和的大秦帝國秦王劇照對比
楚國人喜歡把髮髻梳成歪歪的,有的後面還扎個小辮子。宋代吳文英《風流子》中有過描述“墮妝偏髻,露濃如酒,微醉敧紅,自別楚嬌天正遠,傾國見吳宮”,但是宋代離戰國時期依然時隔久遠,似乎並不能證實這種觀點,幸好楚人愛偏髻的觀點在長沙陳家大山出土的楚墓龍鳳帛畫上得到證實,畫中女子頭髮在腦後挽成起,然後用絲帶紮緊往後部突出,尾部上翹。江陵馬山1號楚墓中的墓主人便是留有偏髻,湖南羅子羋姓楚人墓葬中也有偏髻陶俑出土,羋姓作為楚國的核心構造族群和包括楚王等一眾楚國氏族都出自羋姓。這種流行於楚國的髮型傳入秦地主要歸功於來自楚國在秦國執政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羋氏,沒錯就是前段時間熱播劇《羋月傳》裡的那位羋氏。
羋月原本是楚國人,後來成了秦惠文王的姬妾。在魏冉的幫助下二人擁立年幼太子稷為王,就是秦昭襄王,羋月以太后的身份主政秦國長達三十六年。因實權太后的尊貴身份,秦國上下都以宣太后為尊,這位來自楚國的太后帶來了許多楚國的文化,這些文化和秦國原有的文化相互融合,本文中介紹的偏髻便是其一。
楚人腦部後的辮子被秦人用來勒緊頭髮,這種紮法很新鮮,卻很實用。秦軍偏髻的正確紮法:後腦頭髮緊貼頭皮,但要留出一撮來,兩側同樣如此。這三撮頭髮編成麻花辮,統一在腦後部集合,兩側的頭髮和腦後部的頭髮束在一塊,然後向頂部頭在右側紮起一個髮髻。這樣一來既省去了其他物料的輔助,直接就地取材,還特別實用。在戰場上不會輕易脫落出現披頭散髮的現象從而乾擾視線。兵馬俑中的發髻直觀的表達出職務高低偏髻在秦國的流行並非從上到下獲得喜愛,秦國貴族階級在對於偏髻的認可只是新奇,而在軍隊中髮型的區別漸漸的演變成一種身份階級的象徵,這一點可以從出土的秦兵馬俑的髮型上直接得到答案。
一號坑出土的武士俑
立射俑
跪射俑
車左俑
馭手俑
下級軍吏俑
中級軍吏俑
頭戴雙卷尾冠的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
從以上圖片中可以看出,兵馬俑將士的等級最直觀的變化除服飾、鎧甲、裝束之外還有髮型的不同。武士俑、吏射俑、跪射俑等低級的軍士髮型都是偏髻,職位開始上升後髮型和髮型裝束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由左偏、右偏開始向中間靠攏,頭髮上的裝束也開始變得不同,軍吏俑以幘把髮髻繫於下巴處,底層士兵只是簡單的梳成偏右或偏左(秦人尚右)的髮型,從最直觀的角度上區分開等級的不同。同樣,可以看出偏髻傳入秦國後已經從開始的民間流行,貴族新奇感變成底層士兵普遍認可,當士兵開始以此統一發髻後,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戰友互相砍殺拿首級邀功的現象,長期梳偏髻讓士兵的發際線走向產生定型,負責檢查首級的官員可以更好的區分到底是己方士兵的首級還是敵方士兵的首級。歪打正著的發髻
當士兵梳著偏髻衝鋒陷陣時,不僅意味著軍功制在秦國底層士兵中的認可度已經普及,同時意味著其餘各國推行的軍功爵制遠沒有秦國徹底,這是秦國統一諸侯國的步伐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細節。
軍功制推行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最基本的人性帶來的麻煩,戰場上互相殘殺、爭奪首級的現象本可以阻礙秦國軍功制推行的程度,但誰曾想一個小小的髮型卻能輕而易舉的解決如此棘手的弊端。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秦國最終完成大一統不僅有奮六世之餘烈的殫精竭慮,腰別首級的虎狼之師,更有恰到好處的上天眷顧。塵落波濤洶湧的歷史長河埋葬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縱然閱遍史書也不能完全瞭解一個逝去千年的時代,唯有塵封千年後重見天日的兵馬俑,向世人平靜述說著那段古老又彷彿近在咫尺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