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地球上奉行有性繁殖的所有生物來說,只能通過兩種方式中的一種生育下一代:要麼卵生,要麼胎生,一般的鳥類、爬蟲類,大部分的魚類和昆蟲幾乎都是卵生動物,而胎生則一般是哺乳動物,這是進化比較成熟的表現。當然還有些生物,是卵胎生,比如鯊魚,鯊魚的卵在母體內發育成新的個體後再從母體誕生。
不過,科學家罕見地發現了一種生物,既可以產卵,也可以胎生,這就是三趾石龍子,這種澳大利亞爬行動物可謂是動物進化的異類。根據美國《分子生物學》雜誌上個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一隻三趾石龍子完成了一項非凡的壯舉:它在同一個孕期內產下三顆蛋並生下一個活胎。
在這只石龍子產下的蛋中,胚胎幾乎發育完畢,孵化速度比其他生蛋的蜥蜴快得多。生下的卵孵化時間可能僅需要5天,而正常情況下則需要35天。這種情況可以說突破了科學家的認知,眾所周知胎生動物都演化自卵生的祖先,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在最初,哺乳動物也和爬行類一樣,採用卵生的方式進行繁衍後代,在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經過了一次殘酷的優勝劣汰,胎生類取代了卵生和單孔類哺乳動物,佔據了地球生態位的優勢。
胎生動物在母體內發育,從而可以規避掉卵被外界破壞的風險。胎生的動物可以從母體得到持續的能量,所以可以有很長時間的發育期。,產下的胎體發育比較完全哺乳類再通過母體哺乳的方式,幼崽快速成長,新生仔體從母體的乳汁中獲取營養以維持生長,吮吸乳汁不需要咀嚼能力,斷奶前上下頜具備了咀嚼功能,恆齒也逐漸萌出,從而形成強壯的個體,有利於出生後的生存。而且這種方式有利於形成高度複雜(尤其是高度複雜的腦部)的個體,有利於種群繁衍的。
而比較原始的爬行類生物共同特徵有:①體表覆蓋乾燥的角質鱗、甲,②體溫不恆定(冷血),③心臟有三腔(心室隔膜不完全),④肺呼吸,⑤有羊膜卵(卵殼堅硬),生殖發育擺脫了水的限制。並不具備進化出胎生的能力。在漫長的歲月中,爬行動物克服氣體交換的生理限制,體內發育的胚胎掌握了耐受母體運動對其發育影響的能力。進化出了軟胎生,相較於哺乳動物,它們並非純粹地待在子宮內由胎盤供給養分,而是在卵內發育,靠蛋內的養分滋長,然後滑到子宮來,最後才落地出世。卵胎生的代價包括懷孕雌體因攝食能力下降和捕食者攻擊導致死亡使得整窩後代喪失、生育力低、穩定的胚胎發育環境使遺傳多樣性不能最大化等方面:卵胎生的利益則包括胚胎死亡率下降、懷孕雌體體溫調節優化後代(形態、行為和生理)表型特徵、提供胚胎物質和能量等方面。
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觀察到三趾石龍子誕下活胎如此驚奇的原因,之前,從未見過一個物種在一次孕期內既生蛋又產下活胎。這是首次記錄到脊椎動物有此種行為。這也意味著這個蜥蜴物種正處於卵生動物和胎生動物中間的一個罕見的過渡階段。我們要明白,生命體是指以繁殖為目的,能自發進行熵變的自我進化體系,所以它作出的任何進化都是為了更好繁衍,,包括人類,儘管人類已經誕生了自我意識,但是人類人體本能對顏值十分看重。如果排除後天的影響(金錢、權力),人類更喜歡和長相好看的人交往。
優良基因理論認為,人們對面孔的評價源於進化,而具有吸引力的面孔被認為是健康基因、較好免疫能力與生殖優勢的標誌,所以我們比較偏好擁有吸引力面孔的人。相反,面孔不佳似乎意味著不健康、難以保證種族的延續,因此我們會有意避開他們。生物也是如此,三趾石龍子之所以進化出這樣的能力,可能是秉承著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原則,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生殖策略。生殖策略由遺傳決定, 也是對棲息條件的一種適應,是種群穩定和延續的重要條件。當它掌握了卵生和胎生兩種方式之後,它就不可預測的環境中獲得優勢,迅速切換生殖策略,從而保證了種群的繁衍。
不過最後三趾石龍子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進化,目前仍“不可能”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