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天體發出的光線抵達地球的過程中,受到途中大質量天體的影響產生彎曲,導致抵達地球的影像彷彿是來自多個地方的效果,稱為引力透鏡。特別地,當光源、透鏡天體和觀測者在一條直線上的時候,光源看起來呈現環狀,由此得名愛因斯坦環。
一個研究組重新翻閱凱克天文臺(Keck Observatory)的存檔數據,發現一顆明亮的、呈現引力透鏡效果、又被塵埃遮擋看起來很模糊的類星體。
類星體是活躍的星系核,由於中心的大型黑洞在吞噬周圍的物質放出大量耀眼的射線,從遠處看起來像一顆恆星一樣,而得名類星體。
類星體看起來已經很華麗,再遇上引力透鏡效果,看起來更亮、更大,也更稀有。
至今觀測到的呈現引力透鏡效果的類星體影像有兩類,一類是清晰、無遮擋物的影像;另一類是模糊的、被遮擋的影像。前者至今科學家一共才觀測到200個;後者則只有不到10個。科學家估計後者是由於進食中的黑洞攪起氣體和塵埃,擋住了可見光所致。
這份研究翻出的這個類星體就是後者之一。
不僅如此,科學家還意識到它其實是1987年觀測到的第一個愛因斯坦環,當時被命名為MG 1131+0456。
1987年,位於新墨西哥州的大型陣列射電望遠鏡首次觀測到它的影像。儘管很多科學家對它展開了研究,但是它與地球的距離以及紅移等因素,都還是未知數。
「我們深入了解後驚訝地發現,這麼出名的一個明亮光源與地球的距離從未被測量過。」這份研究的作者美國宇航局(NASA)的斯特恩(Daniel Stern)說,「了解距離是展開其它各項研究的第一步,比如將透鏡效果作為衡量宇宙膨脹的歷史和探索暗物質的工具。」
這份研究近期刊登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