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茫茫大海所知仍然有限,海洋廣闊又深邃,能見度有限,只有聲波是較佳的探測工具,因此常用的探勘海洋的辦法是使用聲納。海洋生物也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響,成為研究海洋生態的可能工具,但是,當人類擁有偵測水下聲音成熟技術的時候,大海早已是繁忙的交通要道,無數船隻的聲響,把自然生態的聲音都掩蓋過去。
於是,11 年前,美國環境科學家傑西‧奧蘇貝爾(Jesse Ausubel)不禁夢想著,要是有一天,海上所有螺旋槳船舶都能停駛,讓科學家能好好傾聽海洋中原本的自然生態聲音,那該有多好?那將可以在數百英里之外就聽到藍鯨之間的低語,也能錄下海豚溝通的喀達聲,沒有人類活動的刺耳聲音掩蓋,這將會是海洋生物學家的天堂。
傑西本來心想會不會能有一年的時間能達成這樣的「寧靜海洋」?當然,想要人類船運停止一年,那也太瘋狂了,所以傑西的願望縮減為一個月,最後想說,就算一個小時也好,不過全球海洋上隨時都有船隻出航,想要同時有一個小時沒有船隻在航行,那也是天方夜譚。
但是科學家也有做夢的權利,傑西與約上百個有共同夢想的科學家,在 2015 年,提出了要是有這樣的機會,該如何利用的辦法,即「國際寧靜海洋實驗」計畫,準備這樣的計畫看來是「想太多」,但是,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計畫提出 5 年後,因為全球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關係,海上運輸大減、船舶航行速度也減慢,結果傑西所夢想的「寧靜海洋」,竟然部分成真了,而且不是一小時、一個月,看來至少要持續數個月。
科學家們原本是預期大風暴後一兩天,由於擔心巨浪風險,漁民不出海,船隻繞道,海上鑽油平台休工,而產生區域特別寧靜的時刻,但疫情則造成全球性的影響,據 MarineTraffic 數據,在美國東北主要港口,相較於 2019 年同期,船隻交通量大減將近一半,歐洲主要港口如里斯本、安特衛普、勒哈佛爾、鹿特丹則下降 25%。
科學家們並不希望疫情發生,但是,既然都發生了,這的確是「天賜良機」,非得好好利用不可,因為下次全球海運減緩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發生。2020 年 5 月時,全球科學家依照計畫,串連全球 130 座水下監聽站,其中還包括 6 座過去是用來偵測水下核子測試的監聽站,用來觀察海洋生態的聲響。部分監聽站有線路與陸地相連,但其中許多則需派船去取得監聽資料。
研究的焦點會在於所謂的「定聲傳遠」(Sound Fixing and Ranging,SOFAR)途徑,也就是在海洋分層中自然形成的聲音可以傳遞長距離的層帶,聲音可在這條大約一公里深的海水層中不斷反彈傳播,繞著地球傳達數百甚至數千英里遠。鬚鯨與長鬚鯨利用這個區域來傳達求偶的情歌,或是彼此唱和,不過人類產生的噪音,不論是船隻的螺旋槳聲,還是核子試爆的爆炸聲,也同樣會被引入這個區域,而傳遍全世界。
130 個監聽站正是分布在這條層帶不同地點,由許多不同機構經營,監聽能力也各有不同。最偏僻的監聽站位於西班牙外海 4 公里遠處,由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經營,記錄範圍可達 10 公里遠。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Organization)所擁有的 6 個監聽站,能準確聽出何時何地有人進行核子試驗,這樣的超強監聽能力也能用來記錄遠在另一個大洋中的鯨魚。
這次機會之窗讓科學家們能觀察並驗證過去許多假說,一些研究認為大型鯨魚為了適應人類活動產生的海洋噪音,不得不加大叫聲的音量,以利在吵雜的海洋中能聽到彼此,一旦人類噪音下降,牠們是否會降低叫聲的音量,或是溝通更順暢呢?
另一方面,科學家認為許多海洋生物遷徙到較安靜的地區活動,噪音較低讓牠們較容易找到食物與同類,若人類噪音下降,可能可以看到海洋生物遷徙改變棲息地。在溫哥華與蘇格蘭,目前的確有觀察到,殺人鯨來到比平常更接近市區的海域。
不過,這些假設,都得到年底,研究者取得監聽資料,並與過去的資料比對後,才能證實或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