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中有著無數的各類天體,恆星,行星,中子星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天體,天體數量多了,碰撞自然就難免會發生。事實上,浩瀚的宇宙中天體碰撞每時刻都在發生,只是由於宇宙太大了,天體之間的距離都比較遙遠,所以才會覺得天體碰撞很少發生。如果我們將宇宙縮小到只有太陽系這麼大,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碰撞發出的各種光芒,那會是一幅無比美麗的畫面。在科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生命源於天體的無數次碰撞”,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科學家認為,地球形成星期的時候,跟太陽系的其它天體一樣,是一顆沒有液態水,沒有生命的荒涼星球。後來地球受到了各種天體的不斷碰撞,這些小行星或彗星給地球帶來了水,也帶來了生命的元素,所以才會有後面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
以上這些猜測並沒有任何的根據,根據科學家對地球物質的探測研究發現,地球和大多數岩石星球一樣,主要成分是矽酸鹽,但地球卻缺少生命的必備元素硫,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硫元素是外來天體在撞擊地球時帶來的。不僅是硫元素,其它的不少金屬物質可能也是由碰撞帶來的。比如每個人都喜歡的黃金,可能就是外來的天體碎片撞擊地球之後,留在地球上的。根據猜測,科學家認為在43億年前,太陽系之外的某個地方,發生了中子星大碰撞,碰撞產生的大量黃金等物質被拋射而出,正好有一部分帶來到了地球。科學家認為,在地球早期的時候,地球曾經下過一場“黃金雨”,所謂的黃金雨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流星雨,只不過那些天體碎片都是由黃金組成的。黃金雨之後,地球表面被黃金鋪滿,後來隨著地殼的運動,大部分的黃金都到了地殼的深處,只有極少數留下了地表。
根據科學家的超深鑽孔實驗,確實在地殼深處發現了黃金層,說明地底深處有著遠超地表的黃金儲量,如果這些黃金能夠開採出來,可能黃金的價格也會大幅下降,由原來的高價值物質變成普通價值物質。宇宙中天體的碰撞不侷限於小行星,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很多人一說到天體碰撞,就會想到小行星撞擊行星這樣的事情。的確,在太陽系中,行星都有自己固定穩定的軌道,數十億年的歲月裡也沒有發生過碰撞。只有小行星的軌道不穩定,才會經常脫離穩定軌道撞擊到行星上。可是放眼整個宇宙,小行星碰撞行星這樣的事情根本不算什麼,真正可怕的恆星碰撞,中子星碰撞,黑洞碰撞等。這些碰撞才是最強烈的碰撞,帶來的能量級別遠超我們的想像,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也經常能夠觀測到宇宙深處的一些強烈碰撞。
要知道浩瀚的宇宙是以光年為基本單位的,宇宙深處的碰撞能夠被我們觀測到,說明這樣的碰撞能量級別是相當高的,這樣的能量級別可以輕鬆毀滅一個星系。德國波恩大學天文學家GötzGräfener在利用紅外望遠鏡對仙后座進行觀察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潛在的神秘天體,在一片殘缺的星雲後方躲藏著一顆正在劇烈燃燒著的星體。只不過這片星雲沒有發出任何可見光,但紅外輻射卻高得驚人,這說明這片星雲中的天體已經耗盡了氫燃料,它是一顆通體透亮的白矮星。通常情況之下,白矮星的亮度是比較弱的,而且白矮星也被人們稱之為死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稱呼,那是因為普通大小的恆星,在耗盡燃料之後,外圍物質會脫離,內部物質向內坍縮,這一種一伸一縮,讓普通大小的恆星最後只能演變為一顆白矮星。如果是質量較大一些的恆星,氦閃之後會深為中子星,而更大質量的恆星,最後會演化為更加強大的黑洞。
白矮星跟中子星,黑洞可不同,中子星,黑洞可是非常活躍的,而白矮星卻會不斷耗盡燃料,最終變成一顆不會發光和發熱的死星。所以在宇宙中,我們會觀測到不少的中子星閃耀著異常亮的光芒,可是卻很少會觀測到白矮星。原因就是白矮星最後會變成死星,極難觀測到,只有在沒有變成死星之前才能夠被我們觀測到。正常情況之下,白矮星一旦成為死星,它的命運也就終結了,不會再發生耀眼的光芒。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兩顆白矮星意外之下發生了碰撞,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白矮的撞擊會讓內部的物質重構,兩顆白矮星合併成為一顆新的恆星。恆星是活的天體,所以兩顆白矮星碰撞之後就會復活,這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只不過白矮星碰撞合併形成的恆星,跟我們認知的恆星是不同的,這類恆星不會發出可見光,只會發生強烈的紅外輻射。比如科學家觀測到的這個新恆星,它就是由兩顆白矮星碰撞形成,其紅外輻射卻是太陽的4萬倍以上,並以每小時5800萬能公里速度拋出超強恆星風,這比太陽還要強兩倍以上。
當然,像這樣的白矮星碰撞事件在宇宙中也是非常罕見的,原因就是恆星間的距離都非常遙遠,少則幾光年,多則幾百,幾千光年。想要發生白矮星碰撞,那麼所在的星系前身至少是一個雙星系才行,只有雙星係以上的星系才會有兩顆以上的恆星存在。如果某一個星係是雙星系,其中的兩顆恆星都是普通大小的恆星,那麼等到恆星生命走到盡頭之後,它們都會演化為白矮星。由於距離比較近,才有可能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斷靠近,最後發生碰撞從而合併為一顆新的恆星,擺脫成為永遠死星的命運。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