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可說是老生常談了,但萬萬沒想到,剛過去的 5 月竟然是有記載以來最熱的 5 月。
2020 年 6 月 5 日,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發布數據顯示,2020 年 5 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 5 月,同時 2020 年也是有史以來最熱的 10 年之一,未來這種氣候變化趨勢仍將持續,而引起氣候變化的正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溫室效應。
5 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 5 月,這無疑令人擔憂。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科學家 Freja Vamborg 說。
數據均基於電腦分析,經過全球衛星、船舶、飛機和氣象站的數十億次測量。大體上,此次數據有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
1. 從全球來看,今年 5 月氣溫比 1981~2010 年 5 月平均氣溫高 0.63°C,是紀錄最熱的 5 月。
2. 過去 12 個月,即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5 月,全球氣溫比平均高約 0.7°C。
3. 儘管歐洲地區 5 月溫度低於平均值,但歐洲春季整體溫度比平均值高 0.7°C。
4. 北極、南極海冰低於平均。
5. 5 月英國、法國北部、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家的乾燥程度大大超出平均。
6. 除了歐洲西南角的伊比利半島,歐洲大部分地區春季的乾燥程度超出平均。
眾所周知,氣候變暖的趨勢一直持續,既然 2020 年榮登「史上最熱的十年」排行榜,因此 2019 年肯定也不涼快。
果不其然,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官方數據顯示,2019 年是有史以來第二熱。實際上,有紀錄以來最熱的 6 年都出現在過去 10 年。
另外,全球氣溫高出以往平均的前三名地區竟然是大家認知裡不那麼熱的地區──西伯利亞(基本比平均高 10°C)、阿拉斯加和南極洲。
這些本不該和「溫暖」一詞有關係的地區有大量永凍層,即地下 30~40 公分處多年凍結的土石層。永久性凍土的英文名稱 permafrost 也十分有意思,由英文單詞 permanent(永遠的)和 frost(冰凍)組成。
事實上,永久性凍土是氣候專家關注的指標。
一般來講,有機物分解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受溫度影響,因此永凍層成為天然的「碳去處」(sink)。然而,當永久性凍土再也不「永久」,這些地區也就陷入惡性循環──氣溫普遍上升使永久性凍土逐漸融化,溫室氣體的釋放量也逐步增長,這也二次增強氣候變暖。
長期地表觀測數據顯示,過去 30 年來氣溫上升已促使永凍層溫度上升了 1~3°C。英國科學家 Colin Prentice 也曾表示,阿拉斯加地區溫度增幅遠高於全球平均。
更讓人擔憂的是,伴隨著上述現象,是無數氣候災害──包括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快速融冰、澳洲到美國加州的毀滅性野火及愈發強烈頻繁的颶風、熱浪。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是支援歐洲氣候政策的政府間機構,主要依賴世界氣候研究方案(WCRP)進行的氣候研究, 回應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的客戶要求。客戶包括氣候領域的科學家、顧問、規劃決策者等,可說這個機構為全球氣候服務框架(GFCS)提供重要資源。
概括來講,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連接權威科學數據與社會大眾,透過提供全球過去到未來的氣候資訊,支援相關策略規劃,近年此機構就不斷更新「最熱月份」紀錄。
2019 年 8 月 5 日,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發表衛星數據顯示,2019 年 7 月是史上最熱月,打破了 2016 年 7 月的最熱月紀錄。當時哥白尼指出,相較 1981~2010 年數據,阿拉斯加、格陵蘭、西伯利亞、中亞、伊朗和南極洲大部分地區的 2019 年 7 月平均溫度上升最多。
同時由於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並沒有任何減弱跡象。 據了解,於 2015 年 12 月 12 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即《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各國承諾將排放限制在比工業化前高 1.5°C 以內,遏制全球變暖,但實際上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差得很遠。
可見,人類活動造成氣候問題,而氣候也反過來將人類置於更窘迫的境地,未來要如何保護賴以生存的星球,仍是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