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中國有座千年古橋,曾用一軟體動物加固建成,此動物現成一道美食

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在建築方面也取得不錯的成就,不說那些樓閣房屋,單說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橋樑,都有不少值得我們驕傲的,中國有四大名橋,分別是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還有一座叫洛陽橋,不過奇怪的是洛陽橋並不在河南洛陽,而它位於福建泉州,這是為什麼呢?

洛陽橋原本叫萬安橋,據說之前橋下波濤洶湧,這裡經常有船沈沒,而泉州又是進京的必須通道,當地人為了祈求家人能平安渡河,所以把這裡的渡口叫「萬安渡」,後來在上面建了一座橋,就叫萬安橋,萬安橋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的,從公元1053年開工,歷時七年完成,距今近一千年了。

在唐朝之前,泉州一帶有許多越族人居住,唐朝末年社會動盪,於是很多中原人為了避難而南遷,再到宋朝時期,越來越多洛陽人遷徙到泉州定居,他們看到萬安橋附近的地貌跟家鄉洛陽很像,為了表示對家鄉的懷念,便把「萬安橋」更名為「洛陽橋」,並一直叫到如今。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洛陽橋如今已成為泉州一大標誌,這座橋充分體現中國古代建築匠人的高超技藝,整座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是中國目前保留最早的跨海石橋,根據史料記載,當時蔡襄主持修建這座橋時,開創了一種叫「種蠣固基法」,也就是說依靠牡蠣來加固橋墩。

牡蠣是一種海產動物,全身軟體無骨,它有兩個貝殼,一大一小,修建洛陽橋時,設計師為了加固橋墩,便在橋墩里製作了「礪房」,讓牡蠣進去繁殖,並以此連接膠固石塊,因為海邊本就有許多牡蠣,它們的粘結非常牢固,而且牡蠣為橋墩表面形成保護層,技能防止洪水衝擊,又能減少水汙染對橋墩的腐蝕。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種蠣固基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舉,用動物來加固橋樑,這種方法空前絕後,據說歐洲人到了19世紀才發明,中國比他們領先了八百多年,之所以利用這種方法,主要還是因為古代沒有鋼筋、水泥,如今已經有鋼筋、水泥,自然不需要這種方法了。

不過如今人們一說到牡蠣,可能就想到它那肥美的細肉,牡蠣的肉可供食用,可以用蒸熟、煎蛋等方法烹食,配上雞蛋、鹽、蔥花、生抽、豆瓣醬、蒜蓉等,只好手藝高超,做出來的牡蠣味道鮮美,想想都令人流口水呢。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